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62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2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马蹄黄(Spenceria ramalana)是滇西北亚高山草甸的旅游景观资源,其地上形态特征随草甸退化梯度的变化趋势尚少见报道。于2018年7月在香格里拉市调查、对比了3个退化梯度(一级退化,DI;二级退化,DII;无退化对照,CK)上马蹄黄的植株高度、展度、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面积、叶片长宽比和生存状态。结果表明:(1)与CK相比,DI和DII梯度上马蹄黄的植株高度、展度、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2)DII梯度上马蹄黄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显著高于DI梯度(P<0.05);(3)CK、DI和DII中马蹄黄的叶片长宽比分别为3.5±0.3、2.9±0.4和2.3±0.1,叶片形状由倒披针形向倒卵形过渡;(4)DI、DII和CK中马蹄黄的生存状态指数分别是0.12、0.23和0.63。  相似文献   
182.
基于WorldView-2和GF-2遥感影像的赵述岛礁坪底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佳馨  任广波  马毅 《海洋科学》2019,43(10):43-54
以西沙群岛海域赵述岛礁坪为研究区域,应用2010年的WorldView-2和2015年的GF-2两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现场水下珊瑚礁照片和视频资料,建立了赵述岛礁坪底质类型遥感分类体系,分别构建了针对WorldView-2遥感影像和GF-2遥感影像的珊瑚礁底质分类决策树模型,并通过对两期遥感影像的底质类型提取结果的变化分析,完成了赵述岛礁坪退化区域的提取。结果表明:(1)WorldView-2影像的分类决策树具有91%的总体分类精度和0.89的Kappa系数,GF-2影像的分类决策树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2)6年期间研究区大约1/4的珊瑚礁分布区发生了退化;(3)最突出的自然变化是礁前区大面积的珊瑚丛生区转变成藻脊,结合相关资料认为东北季风、热带气旋和温度上升的综合影响是驱动因素;(4)赵述岛西侧的藻脊、珊瑚沉积区大面积转化为珊瑚砂和深水区域,原因是航道和码头的开发活动。研究分析了6年间赵述岛礁坪底质的退化状况,并分析原因,为珊瑚礁底质分类提供方法,并为西沙群岛的珊瑚礁监测和保护提供了有效资料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3.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造礁、护礁、固礁、防浪护岸、防止国土流失的功能。同时, 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高, 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南海拥有200多个珊瑚岛、礁与沙洲, 是世界海洋珊瑚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珊瑚礁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或破坏, 危及海洋生态与岛礁安全,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至关重要。本文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现状、修复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系统的珊瑚礁多维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并付诸实践, 以期提供更有效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4.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强烈的人为活动,滨海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丧失。滨海湿地退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退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也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生态退化诊断、修复目标、修复措施、修复监测、修复成效评估等几个关键问题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滨海湿地生态退化诊断主要采用参照系统对比法,即选取退化生态系统干扰前、邻近未受干扰或干扰小、或参考多方面资料而构造的假设生态系统等作为参照进行对比;生态修复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自我维持、自我调控或在较少人为辅助下能健康运行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修复途径包括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只有在自然恢复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考虑采取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或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监测参数包括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监测覆盖施工前、施工期和施工后全过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成效评估需同时考虑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及生态服务。目前,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尚存在退化机制及恢复机理认识不足;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技术不能满足需求;修复的区域空间尺度较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国家和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后期管理、监测、成效评估不足。为此建议:①注重滨海湿地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强调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推动整体规划、区域统筹、系统修复;③加强典型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升技术,海草、盐沼植物等种苗人工繁殖和种植技术,珊瑚有性繁殖技术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等;④注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后期管理及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85.
内蒙奈曼旗沙地草场植被退化及其防治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厚福兴 《中国沙漠》1992,12(2):64-68
沙地草场是奈曼旗草牧场的主体部份,分布于我旗中部和北部,可利用草场面积343.4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6%。这里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好地方,过去曾草丰畜壮。但由于长期不合理利用,使沙地草场大面积退化和沙化,并且日趋严重。为了摸清草场退化现状,弄清退化原因,为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在全旗草场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奈曼站草场植被组的同志们合作对退化草场进行了专题调查与定期监测。本文根据调查与监测成果分析我旗沙地草场植被的退化演替过程及其质与量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86.
关于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发展程度的判断   总被引:43,自引:10,他引:33  
当前,沙漠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本文简略介绍了联合国机构、美国、苏联有关科学家对"沙漠化"概念的定义和内容解释,重点从我国的科学实践出发,从时间、空间、分布、成因、景观及发展趋势上探讨了"沙漠化"的内容,提出了"沙漠化"程度的判断指标、指征和辅助指征。对"沙漠化"概念的讨论,可使开发活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以使沙漠化土地整治与恢复的实践能获取更为明显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7.
正无数事实表明,要想干好某项工作,首先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有的放矢确定对策;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同样,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应当看到,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富民强省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资源矛盾加剧、粗放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国土资源工作要想突出重围,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中  相似文献   
188.
中国的耕地沙化及防止技术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沙化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耕地及风力、水力等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的北方地区, 南方丘陵山区也有分布, 总面积256.21万hm2。通过耕地沙化的原因分析, 提出必须综合应用林草、农业、水利措施, 才能有效地防止耕地沙化。  相似文献   
189.
甘肃省肃南县草地过度放牧的社会经济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我国草地资源位居世界第二位,但目前退化情况非常严重,已经成为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自然因素是不可调控因素,但在近50年内并非为导致我国草地大面积退化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人为因素才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在导致草地退化的诸多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被认为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肃南县草地退化进行的农户问卷调查,结合有关统计资料,从农户角度阐释过度放牧行为产生的外在机制和内在机制,认为农户追求更高的家庭收入与现实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其过度放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0.
气候变暖对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蔷  金会军 《冰川冻土》2020,42(1):91-103
多年冻土区存储了大量土壤有机碳。气候变暖、 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其长期封存的有机碳逐渐或快速释放, 进入大气圈或水系统, 改变原有多年冻土区碳循环, 并可能显著加速气候变暖。通过综述气候变暖对多年冻土区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多年冻土碳库储量、 降解机理及变化预测, 研究表明: 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碳储量巨大, 但不确定性很高, 尤其是海底多年冻土和水合物碳库储量的评估; 多年冻土碳库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速度受土壤水热特性、 土壤有机质C/N比、 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等多种环境因素的控制或影响; 目前, 关于北半球多年冻土碳库对气候变暖响应模拟结果说明, 多年冻土退化短期内不会导致经济和生产方面的灾难性后果。但是, 无论是针对多年冻土碳库评估, 还是多年冻土有机碳库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模拟研究结果, 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多年冻土碳库变化的模拟和预测研究应更多考虑多年冻土快速退化和多年冻土区水合物分解, 如中小尺度热喀斯特的生态环境和碳的源汇效应。准确的多年冻土区有机碳排放模拟可为未来多年冻土碳与气候反馈的预估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