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41.
陈晨  汪丽  程林 《干旱区地理》2022,45(3):976-985
北方农牧交错带濒危少数民族语地名规模不断增加,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脆弱性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尤为堪忧。地名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开放性文化系统。因此,如何从系统脆弱性角度将以往对濒危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定性研究扩展至脆弱程度的定量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引入脆弱性研究范式,基于大量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从敏感性、暴露度及恢复力的视角识别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脆弱性影响因素,构建脆弱性评价体系,讨论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并针对典型案例地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地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敏感性和暴露度突出,恢复力较弱,脆弱性较明显。其脆弱性受地名文化系统内损性和外部扰动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地方居民对少数民族语地名语源语义的错误认知,较高的汉语普及率和汉译少数民族语地名社会认同度,以及少数民族语地名意译的非准确化是脆弱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因子。其次,汉译用字和译音的简化和非标准化,较高的地名合并、更改及弃用比,较少的地名文献储备量,以及少数民族语使用群体规模的大幅下降也是较为重要的单指标因素。  相似文献   
42.
岷江上游流域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岷江上游流域TM遥感数据和地形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其他统计相关资料,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复杂因素构成的脆弱性特征进行层次分解和重新构造,建立多目标要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植被指数变化率、人口密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及土壤类型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因子,通过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Arc GIS平台下将各指标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出岷江上游区域环境脆弱性评价图,再根据环境脆弱性指数阈值分级,将研究区环境脆弱度分为5级。结果表明:岷江上游环境脆弱性表现较为强烈,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是造成该环境脆弱性的本质原因,该方法为岷江上游流域环境脆弱性模式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的思路。  相似文献   
43.
农村社会发展状况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息息相关,提高农村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对农村社会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南省各地级市州农村为研究对象,从敏感性和恢复力两个维度建立社会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函数法测算敏感性、恢复力和脆弱性指数,分析2018年湖南省农村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结果表明,湖南省农村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多数地区的农村社会脆弱性处于低位水平,地区分异显著,具有两极分化分布特点,张家界地区最高,长沙和衡阳地区最低。在中低社会脆弱性的农村,恢复力指数对社会脆弱性贡献最大,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在高社会脆弱性的农村,敏感性指数对社会脆弱性贡献度最大。  相似文献   
44.
陈伟 《安徽地质》2006,16(1):26-30
依据美国DRASTIC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吸收欧洲及国内有关地区的研究成果,结合安徽省淮北平原的实际情况,以MAPGIS和ACCESS为平台,评价了浅层地下水的脆弱性。在评价指标选择、指标等级评分和指数分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使之更符合淮北平原的实际情况,更具操作性,为今后开展全省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5.
国外脆弱性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脆弱性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已经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由于学科背景及研究视角的差异性,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存在着结论不兼容和工作重复等问题,迫切需要一个可行的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来整合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对脆弱性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外多学科领域中的脆弱性理论模型及评估框架进行了对比研究和评述.研究发现:脆弱性概念的泛化是制约通用脆弱性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的关键因素,结合未来脆弱性研究的发展方向,对整合的脆弱性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提出了4个方面的要求,即多时空尺度特征、多重扰动特征、耦合系统特征和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46.
基于城市交通脆弱性核算的大雾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大雾观测资料测算城市地区的雾灾危险性指数,以规则网格作为评估单元,逐网格计算网格区域内的路网密度,以此作为雾灾的空间脆弱性指标,并针对重点设施的分布情况对脆弱性指数进行空间叠加订正;选用网格内的人口密度作为雾灾的易损性指标;危险性、脆弱性及易损性3项指标按5:2:1的分配比例综合测算雾灾的风险指数。实例研究选用北京地区1996年1月—2006年12月的大雾资料,按空间网格化方法对大雾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雾灾脆弱性指数的高值区域与高速路及环城路延伸方向一致,城市中心为人口集中分布地区,其综合风险指数高,与高速路段、环城路及机场等地段均为雾灾的高风险区域,北京东南部地区年平均雾日数相对较多,危险性指数值也较高,是雾灾较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47.
《青海气象》2010,(1):75-75
<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辽宁西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小,但是现在他们却首当其冲地承受着气候变化带给他们的灾难。  相似文献   
48.
任国平  刘黎明  李洪庆  季翔  赵旭 《地理科学》2021,41(8):1469-1478
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采用数据包络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和层次聚类模型分析该区184个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及地理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 基于熵权集结交叉的“投入?产出”效率模型对村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更具可信度和精确性,2018年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上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脆弱性均值为0.583;② 地理因素对经济发达村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仍旧具有重要影响。距上海市中心距离、距淀山湖距离、距青浦区中心距离和水域面积成为影响该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4种主导地理因素,其地理影响力呈现系统结构空间差异和种类属性替代及程度转化;③ 依据地理因素影响力聚类分析将该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地理因素空间耦合模式分为10种,多地理因素耦合模式是主要决定类型,呈现中部多因素主导和两侧单因素主导并存的多元环状地域决定格局;针对不同类型提出调控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49.
基于脆弱性视角探究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情况与集聚特征的空间关联效应,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SPOT2/4全色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融合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校正得到2016年江苏省乡村聚落斑块。在利用平均最近邻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方法明确江苏省乡村集聚分布特征的同时,从资源、经济和社会脆弱性视角构建乡村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探讨县域乡村空间集聚特征与脆弱性发展程度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① 江苏省乡村地域自内核向外缘分布密度逐渐递减,苏北地区中部、苏南和苏中地区毗邻处乡村聚落密集分布,整体空间异质性和集聚形态的方向性特征明显;② 江苏省县域乡村脆弱程度存在地域分区不均衡现象,子系统相关性较弱,空间耦合特征尚不明显;③ 资源脆弱性子系统与经济、社会脆弱性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是当前江苏省县域乡村发展的薄弱环节;④ 江苏省县域乡村资源、经济和社会单一脆弱子系统集聚分布特征明显,综合脆弱性与集聚特征并未实现空间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50.
农户尺度的黄土高原乡村干旱脆弱性及适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脆弱性及人类对干旱的适应机理分析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西北地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视角。本文运用Turner脆弱性分析框架,将其改进应用到黄土高原乡村农户的干旱脆弱性及其适应领域,选取榆中县和长武县气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法、差异性分析和鲁棒性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及其差异性与脆弱性指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与检验,并从适应能力、适应策略和适应模式三个层面揭示适应机理。主要结论为:①中连川乡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大于洪家镇,且不同村落间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差异显著;②农户干旱适应机理为暴露—敏感性影响农户收入,农户生计系统是适应干旱暴露扰动的决定因子,农户类型、生计方式、土地利用、灌溉设施和政策扶持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适应模式和适应效果;③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排名出现频率较高且排名变化范围较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表明农户干旱脆弱性计算结果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