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37篇 |
免费 | 668篇 |
国内免费 | 11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5篇 |
大气科学 | 497篇 |
地球物理 | 318篇 |
地质学 | 3667篇 |
海洋学 | 116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404篇 |
自然地理 | 17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220篇 |
2022年 | 299篇 |
2021年 | 324篇 |
2020年 | 250篇 |
2019年 | 217篇 |
2018年 | 162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399篇 |
2013年 | 242篇 |
2012年 | 293篇 |
2011年 | 312篇 |
2010年 | 293篇 |
2009年 | 307篇 |
2008年 | 323篇 |
2007年 | 278篇 |
2006年 | 339篇 |
2005年 | 258篇 |
2004年 | 202篇 |
2003年 | 199篇 |
2002年 | 243篇 |
2001年 | 190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117篇 |
1998年 | 100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94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88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1948年 | 5篇 |
1946年 | 2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地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土壤中As、Pb、Cd、Hg、Cu、Cr、Zn和Ni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优良,部分地区土壤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中心城区、天津城区和蓟县、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唐山市和秦皇岛市等地区,该成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优先保护方面提供了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依据,对重度污染土地要进行严格管控,做到京津冀协同治污。结合土壤中硒和钾的含量特征,以硒含量大于0.3mg/kg和全钾含量大于2.5%圈定了富硒和富钾土地资源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平原东北和冀西南地区,该成果可为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2.
西北干旱区SG-SPAC系统水力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文章论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特点,利用现代农田水分研究方法研究了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G-SPAC)系统的水分转化规律,建立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之间的水力耦合模型,为干旱区的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3.
正城市是人类密集分布与工业活动的主要空间区域,城市土壤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城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土壤的环境质量现状如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成杭新研究团队以我国31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52种化学元素及pH和有机碳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基准值及它们的变化区间,为定量研究中国城市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及演 相似文献
54.
55.
56.
以安徽桐城市大沙河流域粮食主产区具有土壤富锌潜力的区域开展调查研究,总面积96.12 km2,共506个采样点,采集0~20 cm表层土壤,对区域内土壤锌元素含量特征、分布特征展开研究,以耕地为基础进行富锌土壤评价,并探讨富锌土壤成因。研究发现区内土壤锌平均含量达89.3 mg/kg,在安庆市及省内处较高含量水平;区内富锌土壤资源丰富,面积达34.49 km2,占区内耕地面积的62.73%;发现区内富锌土壤成因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推测富锌土壤物源主要来自于上游山区。 相似文献
57.
文章采用文献检索法收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漠化区植被修复和土壤研究相关论文,以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基础,探讨林下土壤养分改良情况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西南石漠化区林下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均值均高于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养分一等级,全磷处于二级范围,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明显,而全钾含量属于五级低钾区;(2)广西壮族自治区总有机碳和全氮均值为五省(区、市)第一,全磷和全钾位于二等级和四等级,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最明显;贵州省总有机碳、全氮高于一等级34%和37%,全磷值在二等级范围,全钾值位于第五等级,贵州省石漠化林下土壤养分改良明显;云南省总有机碳、全磷指标分别高于一等级9%、21%,全氮属于二等级,全钾属于五等级,土壤养分指标有不同程度提高;重庆市总有机碳高于一等级1.75%,全氮和全磷属于二等级,全钾为五省中最高且属于四级,土壤养分指标改良较其他三省慢;湖南省总有机碳指标为二等级,全氮、全磷、全钾值分别属于二等级、五等级、五等级,湖南省需加强石漠化治理的力度;(3)西南石漠化区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指标呈正相关,植被生长亦受钾元素限制。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总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存储快,土壤改良效益极其显著;贵州省土壤固碳能力高于全国平均值;云南省石漠化地区土壤钾元素偏低,影响植被生长;重庆市土壤中全钾含量高与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关系不大,氮元素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元素;湖南省植被生长需补充磷、钾元素。西南石漠化区植被生长应充分补充钾元素,除此之外,湖南、重庆需加强磷、氮元素的补充;云南、湖南、重庆应借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修复经验,加强石漠化生态治理并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58.
基于福建龙岩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大量高精度和高密度有机碳数据,通过单位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分别采用母质类型、地貌类型、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类型5种方式,按照0~1.4m,0~1.0m和0~0.2m等3种不同深度来初步探讨福建龙岩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区的有机碳储量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平均碳密度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不仅与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如土壤结构、质地、化学成分、土温等)、系统差异(如历史演变、稳定性等)等内在因素有关,还有可能与气候环境条件、海拔高度、水土流失程度、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度、植被状况(如植被类型、植被发育等)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外在因素有关。得出福建龙岩地区不同深度的有机碳储量: 0~0.2m为89254953.05t, 0~1.0m为283746254.26t和 0~1.4m为347294329.32t; 不同深度的平均碳密度: 0~0.2m为3980.33 t/km 2, 0~1.0m为12653.69 t/km 2和0~1.4m为15487.62 t/km 2,高于全国典型地区平均水平,显示出福建龙岩地区具较高的碳储量、较强的碳储能力和良好的碳富集环境。 相似文献
59.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热动力作用下存在地下水分向大气输送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在温度作用下土壤结合水分的分解蒸发与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的交替作用。这也是形成所谓“土壤凝结水分”与“土壤水分呼吸”的根源。当温度升高时,土壤结合水分分解蒸发“呼出”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土壤盐分吸湿吸附,“吸入”大气水分,形成土壤与大气不对称水分交流。称质量实验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完全对应;有深层水分支持的土壤吸收大气水分的能力相对较差。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选取扬州邵伯地区作为研究区,根据评价标准(GB 15618—2018)对其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区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农用地污染风险筛选值,除Ni外其余7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江苏土壤平均背景值,其中Hg含量均值为江苏土壤平均背景值的2.16倍;通过对比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认为综合指数法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研究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农田土壤轻度污染以上样本占总样本的2.35%;研究区农田土壤属中度生态风险,综合潜在风险指数平均值为200.56,主要贡献因子是H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