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7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IGS超级跟踪站的近实时GPS气象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开始将CORS综合应用网服务于气象部门,为给地基GPS气象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真实的研究环境,本文基于IGS超级跟踪站网络搭建了一个近实时GPS气象系统,并结合实测数据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基于该平台可以系统地研究GPS遥感水汽、层析水汽三维分布、数值天气预报同化GPS水汽以及利用电离层分布进行空间天气预报等理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个数值模式的雨量预报集合为站点雨量预报初值,遵循预报员对降水预报分析的思路,将其以系统、能量、水汽、地形等因子对降水所作的定性预报分析结论转换为因子信度,利用因子信度对站点雨量预报初值作增减的强迫运算,并将地面站点上的相关要素转换为强迫系数,再次对站点雨量预报值作增减的强迫运算,由此得出包含多模式集合预报值、人对诸多定性因子分析信息、站点地面要素差异等综合因素的站点雨量定时定量预报值,从而实现降水客观、定点、定量预报。  相似文献   
3.
李庆 《四川气象》2003,23(3):54-55
1994年7月17日04时至05时左右,产生在成都市新都县及青白江区的大风、冰雹雷达回波特征图为依据,分析得出:这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超级单体冰雹云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4.
变质作用、板块构造及超级大陆旋回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麻粒岩相超高温变质作用(GUHTM)主要发育于新太古代至寒武纪岩石中;推测在深部较年轻的,特别是新生代造山带岩石中也会有GUHTM存在。岩石中最初出现GUHTM记录意味着产生瞬时极高热流处的地球动力学发生了改变。许多GUHTM带可能发育于类似现代大陆弧后的构造背景中。在较热的地球上,超大陆及其裂解形成的循环组合,尤其是经岩石圈减薄的洋盆卷入到其外翻过程中可能产生比现代太平洋边缘更热的大陆弧后。中温榴辉岩 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EHPGM)也是最先发现于新太古代岩石记录中,并发育于从元古宙至古生代岩石中。EHPGM带是对GUHTM带的补充,并经常认为是记录了从俯冲至碰撞造山作用的过程。在元古宙岩石记录中的蓝片岩明显记录了与现代俯冲作用相关的低热流梯度。以发育柯石英(±硬柱石)或金刚石为特征的硬柱石蓝片岩和榴辉岩(高压变质作用,HPM)及超高压变质岩(UHPM)主要是在显生宙形成。HPMUHPM记录了显生宙俯冲碰撞造山带早期碰撞过程中的低热流梯度及陆壳的深俯冲作用。尽管与直觉不同,在超级大陆聚敛期(Wilson旋回洋盆打开和关闭)的大陆地块增生过程,许多HPMUHPM带看来确实是通过小洋盆关闭而发育起来的,反映双重热体制的双重变质带仅发育于新太古代以来的岩石记录中。双重热体制是现代板块构造的特点,而双重变质作用则是板块构造在岩石记录中的特征性标志。尽管构造样式很可能不同,新太古代以来GUHTM和EHPGM带的发育证明“元古宙板块构造体制”的开始。以冷俯冲和大陆地壳深俯冲至地幔,以及其中的部分又从深达300 km处发生折返为标志,“元古宙板块构造体制”在新元古代进化为“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这个转变可由岩石中的HPMUHPM证明。记录这种极端条件的变质带年龄是不一致的,而变质作用发生时间与各大陆岩石圈聚合到超级克拉通(如Superia/Sclavia)或超级大陆(如Nuna (Columbia), Rodinia, Gondwana, 和Pangea)的时间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黄艳芳 《湖北气象》2007,26(1):73-77
使用常规地面和高空原始报文资料,采用最优插值法,对2004年4月29日出现在武汉天河机场临近的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客观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雷暴天气,前一次为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后一次为超级雷暴单体天气过程;高空槽、冷锋、中尺度低值系统是当天两次强雷暴天气的触发机制;低空深厚湿层(水汽丰富)、高低空存在急流强风带对当日飑线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较为有利,强的不稳定层结、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以及上层干、下层湿的湿度层结对当天超级雷暴单体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6.
大陆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以华北为例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大陆早期构造演化的研究一直是大陆地质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1∶200万编图研究基础上, 本文开展基底断裂边界、构造样式及后期叠加关系的研究, 借鉴比较大地构造理论, 对华北克拉通基底重新进行了构造区划.结合标志性构造单元及其时代、同位素年龄数据库的综合研究, 提出华北早期构造格局演化及其重大构造热事件.华北克拉通基底主要由大面积的新太古代TTG杂岩及表壳岩系组成, 新太古代涉及活动陆缘环境的大规模陆壳增生及不同微陆块的碰撞聚合过程, 造成新太古代末期陆壳迅速增生和克拉通化.古元古代初期开始伸展裂解和早期盖层发育阶段, 古元古代晚期发生微陆块碰撞缝合, 形成超级克拉通, 并在克拉通西北边缘发生强烈改造作用.1.84Ga前后, 华北克拉通经历最强烈的一次伸展裂解过程, 从超级克拉通裂解, 开始了独立的构造演化, 在伸展构造背景下, 克拉通基底被强烈隆升冷却, 经历风化剥蚀, 发育沉积盖层.以上构造格局及其构造热事件提供了早期超级大陆再造研究的构造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7.
8.
龙岗地区陇川运动-华力西运动间造成整个古生代地层缺失,中上三叠统直接覆于下元古界哀牢山岩群、大红山岩群等基底岩系之上,本文称为“超级不整合”。华力西期-喜马拉雅期历次地壳事件在“超级不整合”接触带形成“矿质”的“浪淘砂”式、叠次‘堆积’作用,对该区金成矿有决定性作用,先后发现小水井与大龙潭两个典型金矿床。前者为“地下水热卤水溶滤中低温热液蚀变角砾岩微粒浸染型金矿床”,可类比为“卡林型”;后者为“原生沉积地下热水溶滤中低温热液蚀变砂砾岩微粒-粗粒型金矿床”,为该区首次发现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9.
古大陆再造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世红  王鸿祯 《地质论评》2002,48(2):198-213
最早的古大陆再造基于大陆轮廓的拼接,古生物区系以及古气候方面资料的对比。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技术的突破为确定大陆的古地理位置、古陆块0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大陆裂解和大洋扩张的历史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60年代,板块构造成为古大陆再造的理论基础,由此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观念和更新和学科之间的交融。在成图方面,完善了球面坐标系下古大陆移动、拼合的计算机软件;建成了一系列 全球性的古大陆再造基础资料数据库。按照板块构造理论,超级大陆的形成是古大陆拼合的结果,所以对造山带的分析正在成为古大陆再造中最重要的方法,由此也推动了古大陆再造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技术之间的交叉和集成。主要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证据和造山带全球性分布的特征,人们推测地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多次超级大陆(Supercontinent)或泛大陆(Pangea)聚散事件,但目前对其古地理和构造格局已基本研究清楚的只有古生代的超级大陆冈瓦那(Gondwana)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泛大陆。90年代初提出的Rodinia超级大陆,尚处于在完善证据和修订模式的阶段。中国古大陆再造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国古陆块之间的关系,中国古陆块和造山带与冈瓦那大陆及特提斯演化的关系、与欧亚大陆碰增生演化的关系以及最近提出的中国古陆块对全球Rodinaia超级大陆事件的响应等。基于不同的资料和数据,将产生不同的再造模式,因此对观测资料和分析数据的可靠性以及数据解释多解性方面珲应给予更多的重视。现阶段对高质量的年代学、古地磁学以及区域构造解析等方面的取证性研究仍然是很急需的。古大陆聚散研究推动了许多前沿课题的进展,如全球构造背景和地理背景下生物的多样性,超级地幔柱以及巨量岩浆活动与超大陆裂解的关系,地磁场真极移现象,地球雪球化效应和全球构造控制的大型成矿作用等。这些课题促使人们朝着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深入研究地球不同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建立完整的系统地球科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