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吴丹晖  曾刚 《气象科学》2016,36(3):358-365
基于美国NOAA现代极高分辨率辐射仪(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提供的1993—2012年逐日海表温度(SST)资料,利用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OF)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孟加拉湾海表温度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孟加拉湾的(6~14°N,85~95°E)海区海表温度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具有重要指示意义,该海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存在密切的正相关,通过了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即当孟加拉湾海表温度正(负)异常时,南海夏季风晚(早)爆发。应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的ECHAM5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孟加拉湾关键海区进行了敏感性数值试验,发现在关键海区降低其5月海表温度02℃的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相应提前5 d左右,而在升高02℃情况下,南海夏季风推后10 d左右爆发。在孟加拉湾5月海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促使80~100°E的越赤道气流增强,南海区域西风分量增强,进而促使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  相似文献   
62.
根据河南省100站降水和气温资料,利用REOF分析、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入汛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根据入汛日的不同,将河南省分为5个不同区域,分别为豫北区、豫东区、豫南区、豫西北区和豫西南区.2)平均来看,豫南区入汛最早,豫北区最晚.豫南区入汛日期最稳定,豫西南区入汛日期最不稳定.3)各区入汛时间分别有2~4a、6~8a和8~12 a3个周期,但是3个周期出现的时间段在各个区域不尽相同.4)各区入汛日期均有提前的变化趋势,豫南区和豫西南区变化最明显,其中豫南区和豫西南区分别通过90%和95%的置信度检验.突变点在各个区出现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63.
利用雨雪分寸重建福州前汛期雨季起始日期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清代福州雨雪分寸记录的特点;并利用福州1961-2010年器测降水记录,分析福州3~7月降水特征,提出辨识福州前汛期雨季开始日期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清代福州雨雪分寸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分类构建利用雨雪分寸辨识福州前汛期雨季起始日期的方法;依据日降雨分寸、降雨日期和强度、时段的降水日期(或时段起止日期)及降水日(次...  相似文献   
64.
正针对本刊很多投稿作者预留联系方式不全,尤其是很多文章中的图序、图题和表序、表题都没有英文,给编务和审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刊特提醒投稿作者注意:1.凡给本刊投稿的作者,请一定在论文最后单独写明:投稿日期、联系地址、手机号码、E-mail、作者简介,其中手机号码尤为重要。如因登记不全不能及时处理稿件问题,耽误刊期作者责  相似文献   
65.
吴济廉 《地理教学》2013,(10):57-59
正利用"立杆见影"的方法,经过多次实践活动,我们对同一地区不同日期的杆影端点移动轨迹(简称轨迹,下同)作了持续、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不同日期的轨迹图。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轨迹的周年变化规律。一、研究基本思路1.本次研究的基本方法为"立杆见影",即在空旷的广场树立一根标杆当作日影杆,从日出到日落时间内,每隔一段时间标记一次杆影端点,最后用白石灰将所有端点连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该曲线即为当日的杆影端点轨迹,利用该方法即可获得一年内不同日期的轨迹。2.选择研究的具体日期。日期的选择遵循两个原  相似文献   
66.
Antarctic sea-ice oscillation index with a seesaw pattern is defined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girds data of monthly Antarctica sea-ice concentration from 1979 to 200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dex of winter an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onset date of the summer East Asia monsoon are presented. The study result shows that the grid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passed 5% confidence level between Antarctic sea-ice oscillation index and Antarctic sea-ice concentration are more than 1/3 of all grids of Antarctica sea-ice, that means the index can represent 1/3 sea-ice area. The winter index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bnormal summer (June-August) precipitation in China. The area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l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its south, and that of negative correlation lies mainly in the north of Yangtze River basin. While the winter index is positive (negative), the onset date of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is earlier (later), with a probability of 79% (80%). Consequently, a conceptual model is given in term of discussing the possible process between the winter Antarctic sea ice and the monsoo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67.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60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气温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随海拔高度和纬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春季和夏季开始日期是整体提前, 而秋季和冬季开始日期是整体延迟的, 春季和冬季开始日期的变化相对夏季和秋季更为明显;四季开始日期随海拔高度变化分布明显不同, 海拔越高, 春夏季开始日期来临越晚, 秋冬季开始日期来临越早, 海拔越低, 春夏季开始日期来临越早, 秋冬季开始日期来临越晚;海拔越高, 春夏开始日期提前的天数越多, 秋冬开始日期推迟天数越多, 反之低海拔地区相对更小, 由此得知高海拔地区的季节开始日期对当地气温的增温更为敏感;春季开始日期在36°N以南基本随纬度递增而开始日期推后, 36°N以北地区春季相对偏早, 夏季、秋季、冬季开始日期随纬度的变化和春季变化基本相似;四季开始日期来临的早晚受到多种因素包括气温、海拔和纬度共同影响, 季节延迟率也受到气温和海拔的影响, 但是纬度对季节延迟率影响不大;四季开始日期的提前和延迟变化和当地气温的变化几乎一致, 秋冬季节的开始日期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 高海拔地区的季节开始日期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8.
坐标方位角计算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提出一种简便、实用的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9.
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日期预测及其与中国初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变化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利用1980—2013年NCEP/NCAR 再分析日平均、月平均数据,计算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 °N或以北,30 °N以南的副高北跳日期序列。选取超前于副高北跳日期的三个气候变量为预测因子,建立了1980—2008年的副高北跳日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并由此预测2009—2013年的副高北跳日期。模型的整体模拟能力较好,但在某些年份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模型的回报预测结果能较好地描述2009—2013年副高北跳日期的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初台的登陆日期与副高北跳日期显著正相关;在多数年份中,副高北跳后的1~7天内,有西北太平洋TC登陆中国。通过对比副高北跳早晚年的大气环流场发现:副高早(晚)跳年,5—7月平均的西太平洋季风槽较常年偏东(较常年不明显),季风槽南侧纬向风辐合异常(纬向风辐合异常中心偏东、偏北);同期的副高中心较常年偏北(偏南)。这些环流异常可能有利于(不利于)西北太平洋TC生成并向中国方向移动,从而造成中国初台登陆日期容易偏早(偏晚)。   相似文献   
70.
利用1948—2012年NCEP/NCAR再分析全球格点日平均资料,将南海区域(110~120 °E,10~20 °N) 850 hPa 候平均纬向风稳定地由东(西)风转为西(东)风,且同一层上稳定地有θse≥335 K(θse<335 K)确定为南海夏季风建立(结束)日期,得到近65 a南海夏季风建立、结束、持续日期序列。赤道印度洋地区的顺时针旋转的涡旋与越赤道气流及副高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起着决定性作用。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其强度的关系密切,夏季风建立越晚(早)其强度越强(弱),纬向风在对流层高层先(后)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结束日期及强度的影响是显著的,气候变暖后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年明显偏多(少),强度明显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