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48篇 |
免费 | 1376篇 |
国内免费 | 15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19篇 |
大气科学 | 4210篇 |
地球物理 | 1817篇 |
地质学 | 3232篇 |
海洋学 | 972篇 |
天文学 | 235篇 |
综合类 | 1747篇 |
自然地理 | 8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223篇 |
2022年 | 276篇 |
2021年 | 347篇 |
2020年 | 251篇 |
2019年 | 351篇 |
2018年 | 262篇 |
2017年 | 287篇 |
2016年 | 287篇 |
2015年 | 436篇 |
2014年 | 999篇 |
2013年 | 673篇 |
2012年 | 896篇 |
2011年 | 812篇 |
2010年 | 793篇 |
2009年 | 912篇 |
2008年 | 882篇 |
2007年 | 736篇 |
2006年 | 655篇 |
2005年 | 807篇 |
2004年 | 716篇 |
2003年 | 646篇 |
2002年 | 673篇 |
2001年 | 729篇 |
2000年 | 479篇 |
1999年 | 355篇 |
1998年 | 297篇 |
1997年 | 232篇 |
1996年 | 177篇 |
1995年 | 170篇 |
1994年 | 183篇 |
1993年 | 157篇 |
1992年 | 166篇 |
1991年 | 124篇 |
1990年 | 147篇 |
1989年 | 110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3篇 |
1965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3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2.
为了研究南海中尺度涡强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利用Matlab提取50 a(1958~2007年)简单海洋资料同化(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月平均数据集中流场和海表面高度场数据,应用一个涡旋自动探测算法对南海中尺度涡初始生成位置进行分析,并分析了海表面高度异常均方根值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50 a里南海中尺度涡主要分布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吕宋岛西南海域和越南以东广大海域,秋、冬季中尺度涡能量较高,春季中尺度涡最弱,中尺度涡强度高值区年际变化明显。从季节变化上看,海面高度异常均方根春、夏季最小,秋冬季最大;从年际变化上看,与同时期Nino3指数有显著负相关,周期大约为3 a。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对“九五”期间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并对各测项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价。分析认为,数字观测资料在精度,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各方面均达到预报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4.
结合车辆的运动轨迹只能被限制于道路网络上的事实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道路特征的车辆监控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存储车辆在道路网特征点处的信息,通过将原始数据中存储的二维地理坐标转换为存储一维的沿道路网的线性参照坐标实现了监控数据和道路网的结合,可极大地节省GPS车辆跟踪数据的存储空间,有利于对车辆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利用和交通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105.
106.
在各级水利与自然资源部门地下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背景下,针对日益凸显的原有监测系统中存在的监测井布局不合理问题以及岩溶含水系统具有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特征,选取徐州市丁楼-茅村和七里沟2个典型水源地,分别采用互信息-距离(T-D)和最大信息最小冗余(MIMR)模型对研究区监测网信息冗余性和最优监测井组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丁楼-茅村水源地水位监测数据离散程度、信息熵、信息传递量和信息衰减速率均大于七里沟水源地,2个水源地在ε取10-1时的水位信息有效传递距离分别为4.7,4.8 km,指示出两地相似的岩溶发育程度和水力传导性能。通过对比监测井控制范围的实际值和理论值发现2个水源地监测井之间均存在信息冗余。现有监测条件下,丁楼-茅村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为6眼,最优监测井组合为D1-D2-D4-D5-D7-D9;七里沟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量为5眼,最优组合为Q1-Q3-Q4-Q5-Q7。将优化结果与原监测网相比,2个水源地监测井数量均减少3眼,分别能提供原监测网信息总量的98.5%,94.9%,监测网控制范围分别下降0.4%,1.2%,信息冗余量分别减少49.0%...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该系统通过报文自理客观分析、物理量计算,图形处理等工作能迅速从省-地网实时常规资料中获取有关物理量场数据或图形资料。使用方便,效果较好,可作为天气图的辅助工具投入日常业务化应用,增加预报信息量,也可应用于历史天气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0.
1 前言自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引入地震勘探领域,无论是地震资料的采集,还是资料的处理解释都日趋于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勘探精度和可靠程度。但这仅限于反射波法地震勘探。而对于折射波法发展较慢,尤其是在资料处理解释方面更是如此。对于浅层初至折射波法,由于数据量较少,其资料处理解释工作仍用人工来完成。本文根据这一情况,讨论在IBM-PC机上对浅层初至折射波地震资料进行自动解释并在绘图仪上绘制解释成果图件的实现原理与方法。并对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经与人工解释的成果资料对比,两者非常接近。因此,用微机对初至折射资料进行自动解释代替人工解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