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9篇 |
免费 | 454篇 |
国内免费 | 8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1篇 |
大气科学 | 774篇 |
地球物理 | 122篇 |
地质学 | 2511篇 |
海洋学 | 31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64篇 |
自然地理 | 4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09篇 |
2022年 | 131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125篇 |
2018年 | 108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172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80篇 |
2011年 | 175篇 |
2010年 | 182篇 |
2009年 | 217篇 |
2008年 | 176篇 |
2007年 | 188篇 |
2006年 | 196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166篇 |
2002年 | 140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100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48年 | 5篇 |
1946年 | 3篇 |
1944年 | 2篇 |
1943年 | 3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6篇 |
1939年 | 2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本文采用全省54个台站1961~1990年国际气象组织规定的标准30年整编的气温资料,从气温的水平分布、时间变化、年代变化及极端气温几个方面,对我省近30年气温状况作初步的分析.最后与1959年《贵州的气候》一书的分析作简要的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72.
20 0 1年 2月 2 8日上午 ,在全省气象工作会议上省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玉柱作了题为《唱响发展主旋律 阔步迈进新世纪》的工作报告。“报告”以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贯彻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报告”总结了“九五”以来我省气象工作的成绩 :①基本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气象事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②气象服务能力增强 ,气象服务效益显著 ;③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④气象法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 ;⑤队伍整体素质明… 相似文献
73.
本文探讨了贵州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贵州气象灾害监测诊断系统,以期为我省防灾减灾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4.
贵州届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在1000~1500mm左右,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但由于特殊的岩溶地理环境,水旱灾害十分频繁。解放后的44年中,有水灾的38年,有旱灾的40年,一年内既有水灾又有旱灾的36年。例如1985年,全省大旱、大水、大旱交替出现,灾情严重。至于1990年的大旱,1991年的大水,则更是记忆犹新。特别是旱灾,对贵州国民经济的影响尤为严重。仅自1985~1990年的6年间,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即达600万公顷,平均每年100万公顷;工农业因灾减产及救灾平均每年损失20亿元(按1990年价)。影响水旱灾害的因素很多,前人多从气… 相似文献
75.
76.
77.
本文对普安县小山坡村蜂子岩组后侧山体破碎发育的危岩体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合变形破坏模式,采用赤平投影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方法分析研究区危岩体稳定性,天然工况下4处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到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为欠稳定到失稳破坏状态。根据危岩体基本特征,推荐采用被动防护网工程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78.
79.
大竹坝井田位于呈北东向展布的松坎复式向斜南东翼之次级褶皱-乐坪背斜南东翼,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厚45.61~71.53m,平均厚61.10m,含煤层(线)2~6层,全区可采煤层一层(C3),局部可采煤层二层(C2、C4)。C3煤层具有低挥发份、中灰、中高硫、高固定碳、高熔灰分、高热值的特点。可作工业用煤、动力用煤、气化用煤和化工用煤以及民用等。井田以含煤地层相对较薄,可采煤层少,煤层厚度小,含煤率低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80.
喀斯特适生植物固碳增汇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化学性质,明确了喀斯特地区植物的固碳增汇的限制因素为岩溶干旱、低营养、高pH、高重碳酸盐等.通过对喀斯特适生植物和非适生植物的无机碳源、氮源的利用以及对低营养的响应差异分析,总结出了喀斯特适生植物交替、高效利用碳酸氢根离子作碳源的开源固碳增汇策略,以较低的营养成本获取较高的光合固碳能力的低成本倍增固碳增汇策略,以及掠夺式吸收限制性的铵态氮和补偿式吸收硝态氮来实现固碳增汇作用的以氮增汇策略等;提出了喀斯特适生植物固碳增汇能力的利用途径,可最大限度挖掘出喀斯特地区植物的固碳增汇潜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