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课堂教学由一个个细小的行为片断组成,课堂环境的复杂多维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行为生成的必然。生成性教学行为具有双重主体——学生和教师;双向生成联动应变——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互为“生成性”自变量与因变量,产生双向生成联动应变效应;预设与生成的合奏——生成以弹性留白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等三重属性。地理课堂中有八种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把握时机,有意识营造宽松环境、培育肥沃土壤,正确引导产出高质量的生成,让课堂“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流水“随势赋形”,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53.
一、确定教学难点,突破教学瓶颈 要突破难点,首先要明白难在何处。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难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确定的。因此教师应对比《地理课程准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去确定难点。  相似文献   
154.
郑春花 《地理教学》2011,(23):14-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对新课程标准精神的领会也越来越深刻,并积极围绕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与改进。不知不觉中,高三复习课也在课改的浪潮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以下就“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的同课异构过程来反思新课改理念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5.
地理课堂教学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值得从教者热爱?从教近三十年的我从内心深处肯定地说:值!地理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机械重复,而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创造能给人带来快乐:作为教学对象学生来说,他们不是冷漠的物体,而是一群充满活力、充满情感的生命体。时时刻刻,教师都浸泡在充满青春气息的海洋里。这自然会多了朝气,少了暮气,更为年轻,在快乐中劳动。  相似文献   
156.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季风气候时,若照本宣科、书云亦云,无论教师讲解、论述得多严密,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更无法突出学生“向着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季风气候的成因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7.
一、强化课标引领:构筑有效之基 课标是新课程改革为倡导自由度更高、主动性更强、个性化更突出的课程开放和教学创新而设置的基本质量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开发的蓝本,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有效教学的标杆。有效教学是由“课标、课程、课堂”等变量构成的复杂函数,其中“课标”是主导变量,主导着其它元素的发展方向和效力发挥,要求课程开放、资源开发、课堂实施时刻与其建构呼应、回馈、聚散关系。  相似文献   
158.
一、教外语激兴趣整体感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从而达到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9.
本介绍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几种途径;即从直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情感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情感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高良好的情境。  相似文献   
160.
张俊荣 《地理教学》2000,(12):33-34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材料是结合教材内容。有些是从众多报刊、杂志中筛选出来,有些是课本中安排的阅读材料。有些也可以是课中的某部分等。学生通过阅读。认真思考。可以深化教材的内容。找出难点、疑点与重点。同时学生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