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1篇
  免费   1056篇
  国内免费   705篇
测绘学   1767篇
大气科学   319篇
地球物理   560篇
地质学   3463篇
海洋学   80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942篇
自然地理   170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656篇
  2011年   725篇
  2010年   586篇
  2009年   592篇
  2008年   654篇
  2007年   477篇
  2006年   562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7 毫秒
921.
刘俊杰  李杰  田辉  许继峰 《岩石学报》2022,(6):1621-1629
在含油气系统关键成藏时刻的定年研究中,铼-锇(Re-O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体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着重从原油Re-Os体系特征出发探讨Re-Os等时线年龄的构建及其优化发展方向。较低的Re和Os含量、局限的187Os/188Os混合、漫长的地质过程、与高温相关的油藏改造等都不利于Re-Os等时线年龄的构建。原油中的Re和Os富集于沥青质组分中,且在易沉淀的沥青质中含量更高。有些原油各组分之间存在Re-Os同位素组成的差异,这一方面增加了多原油样品的Re-Os等时线定年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利用单一原油组分进行Re-Os等时线定年的可能。未来研究仍需从地质实践和化学实验两方面来提升对Re-Os同位素体系在含油气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进而更精准地确定油气运聚成藏与改造的时间,为油气勘探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922.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关键技术是消除植物样品的有机基体效应,本文通过预处理方法中的酸消解体系、称样量和消解方式消除其影响。以国家标准物质灌木枝叶组合样(GBW07603)为材料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硝酸-过氧化氢、硝酸-氢氟酸、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3种酸溶体系的消解效果,以确定最佳酸溶体系,进而定量研究2种称样量(50 mg和100 mg)和3种消解方式(密封高压二次消解、密封高压一次消解、微波消解)的消解效果,并以In作为内标采用ICP-MS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酸溶体系的消解效果最好;50 mg的测定值更接近于参考值;微波消解法的测定值明显偏低,而密封高压二次消解法是灌木枝叶样品预处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23.
文章采用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卤水NaCl-H2O体系不同盐度、酸碱度对砂岩中铜元素的活化迁移作用。结果表明,在常压室温环境下,卤水盐度越高,越有利于含铜砂岩中铜的活化迁移,不同盐度卤水对铜的活化强度表现为w(NaCl)为25%的溶液w(NaCl)为20%的溶液w(NaCl)为10%的溶液w(NaCl)为5%的溶液。酸碱度条件模拟实验,揭示了强酸(pH=0.71)或者强碱(pH=10.28)环境有利于铜的活化迁移,尤其是在强酸(pH=0.71)条件下,可极大增强铜的溶解性,这对于解释蒸发岩盆地含铜卤水的成矿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24.
试论新疆成矿体系与时空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探讨了成矿体系的内涵,在以往研究成果和编制1∶1 500 000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床成矿系列图的基础上,根据先时间、后空间、再成因的总体思路,完善了新疆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时段成矿体系,初步构建了各时段成矿体系的时空演化模式,总结出5个时段成矿体系的特点是:前寒武纪为基底陆壳的形成与发展各具特色的成矿体系;早古生代板块体制早期发育具中亚成矿域特色的成矿体系;晚古生代板块体制晚期发育具中亚成矿域特色的成矿体系;中生代新疆北部发育板内西域成矿特色的成矿体系和新疆南部发育特提斯成矿域特色的成矿体系;新生代发育板内西域成矿特色的大陆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925.
袁桂琴 《地质与勘探》2015,51(4):748-756
我国已有的几十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标准,为我国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本文对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现状,研究提出新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标准子体系,对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6.
珠江口盆地重要不整合界面与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凤  李冬  王英民  徐强 《沉积学报》2015,33(3):587-594
以珠江口盆地区域二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为基础, 结合南海扩张演化历史, 重点研究了盆地内部重要不整合面、盆地演化以及对珠江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 旨在为南海北部珠江沉积体系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支持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除基底外, 发育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 即破裂不整合、陆坡跃迁不整合和陆坡坡度突变不整合;据此将珠江口盆地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裂陷期主要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断陷陆坡期主要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前积层较陡);拗陷缓陆坡期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前积层较缓);拗陷陡陆坡期主要为三角洲-海底峡谷-海底扇沉积。断陷陆坡期与拗陷缓坡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勘探, 应沿陆架坡折横向去勘探;而拗陷陡陆坡期三角洲-海底峡谷-海底扇, 应采取纵向勘探的思路, 垂直于陆架坡折方向寻找油气。  相似文献   
927.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春光区块沙湾组沉积特征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沉积环境存在较大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辫状河三角洲或者滩坝砂沉积。通过对研究区内钻井、古生物、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车排子凸起沙湾组并非水下环境,而是处于陆上暴露环境,发育冲积扇和河流沉积体系,其中研究区北部发育冲积扇体系,而中南部则发育河流体系,且不同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类型发生变化:沙一段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沙二段发育冲积扇-曲流河沉积,沙三段则缺少典型的河流沉积,以冲积扇体系及洪泛平原沉积为主。总体而言,春光区块沙湾组沉积期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体系发育的特征,垂向上构成了两类冲积扇-河流体系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28.
“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工作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大文 《中国地质》2015,(4):819-827
本文从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实质内涵入手,系统探讨了打造地质调查"一带一路"的内容、机制、我国现有工作基础和近期工作部署以及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遵循"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发展"主线、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内容涉及基础地球科学研究、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减灾以及信息共享等诸多领域,通过建立从双边、多边、次区域、区域合作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开展技术与人文交流合作,支撑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文章最后提出我国地质调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两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29.
物源问题一度成为制约歧口凹陷歧南低斜坡沙三段油气勘探的焦点。在综合分析沉积期古地貌及沟谷展布特征、地震属性特征、碎屑颗粒组分、重矿物组合特征、砂体展布特征等资料基础上,探讨歧南低斜坡沙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体系特征及分布。结果表明:歧南低斜坡沙三段存在3大物源体系,其中,西部歧南水道物源体系延伸距离远,波及范围大,控制了歧南低斜坡沙三段沉积时期砂体的形成与分布。进一步研究表明,古物源与沉积体系具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受歧南水道主物源体系控制,低斜坡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分布具"埕宁隆起物源供砂,歧南水道沟槽输砂,物源体系-坡折带联合控砂"的内在机制。物源方向的确定对研究沉积体系展布、砂体分布及有利勘探区预测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0.
以黄河上游某灌区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灌区潜水的DASLTCU模型和承压水DLCA模型对灌区地下水进行防污性能评价。选取潜水埋深(D)、含水层厚度(A)、地表土层厚度(S)、地表坡度(L)、地表岩性(T)、含水层渗透系数(C)、灌区现状图(U)作为灌区潜水的综合防污性能评价因子;选取承压水埋深(D)、隔水层岩性(L)、隔水层连续性(C)、隔水层厚度(A)作为灌区承压水的防污性能评价因子;应用ARCGIS和MODELFLOW对灌区地下水的综合防污性能进行评价和预测。得出现有灌溉规模下,潜水综合防污性差及较差地区占总面积24%,中等及以上地区占76%,灌区综合防污性总体较好。绘制出灌区潜水的现状防污性能分区图及30年后潜水的综合防污性能预测分区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