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74篇 |
免费 | 503篇 |
国内免费 | 10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2篇 |
大气科学 | 58篇 |
地球物理 | 373篇 |
地质学 | 2908篇 |
海洋学 | 257篇 |
天文学 | 34篇 |
综合类 | 298篇 |
自然地理 | 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38篇 |
2020年 | 116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106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141篇 |
2014年 | 188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65篇 |
2010年 | 154篇 |
2009年 | 163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124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98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138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117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115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120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太行山中北段中-深变质岩区的褶皱构造变形复杂,不同期次间叠加改造强烈,构造置换作用明显,作者采用变质岩区构造解析方法,在观察,测量,分析了大量构造面,线组构的基础上,划分出5期褶皱构造,建立了本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并认为构造变形经历了从强塑性变表到韧脆性变形的演化过程,反映出地壳从纵向增厚作用转变为变质核杂岩隆升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2.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温都尔庙群的形成环境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有一套统称为温都尔庙群的变质岩系,该岩系主要由两种不同的岩石组合组成:一套是出露于乌兰沟一带的浅变质岩系,主要由变玄武岩、硅质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组成的基性火山岩-碎屑岩组合;另一套是出露于德言其庙一带的深变质岩系,主要由斜长角并岩、斜长片麻岩组成。这两套岩石组合在变形变质、岩石化学和形成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前者主要表面出弧后盆地的特征,后者则是拉张过程中板底垫托的产物,它们分别代表了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3.
记述了1970-1976年四川地震群测群防的兴起和发展,介绍了四川群测群防、专群结合预测预报地震的典型事例,特别对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群测群防的作用作了反映。在此基础上,就这一时间四川群测群防、专线结合地震工作实践作了评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在下扬子西缘地区厘定的一系列新元古代火成岩,为认识该区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历史与规律提供了窗口。结合本次与前人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指示下扬子地区张八岭群、肥东杂岩与董岭杂岩内变火成岩的原岩时限分别为767~748 Ma、812~745 Ma和829~754 Ma。这些新元古代火成岩分别是峰期为750 Ma、800 Ma和825 Ma岩浆活动的产物。下扬子地区峰期为825 Ma的岩浆活动只出现在靠近江南造山带的南部。锆石年代学信息显示,下扬子地区还发生过峰期为840 Ma、2010 Ma和2454 Ma岩浆活动,但缺失1000~860 Ma的岩浆活动。通过区域对比表明,攀西—汉南弧没有延入下扬子地区。下扬子地区南部受到峰期为840 Ma的弧岩浆活动的影响。扬子板块上峰期为825 Ma的岩浆活动及早阶段的南华裂谷应是江南造山带后造山伸展的产物;而峰期为800 Ma和750 Ma的岩浆活动与相应的南华裂谷扩展,代表了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全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5.
106.
海岸沙坝近底悬移质通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海岸沙坝的产生和演化机理,对不规则波和波群作用下沙坝上方的近底悬移质通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短波、长波和平均水流对悬移质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波况下平均水流和长波的作用始终使泥沙向离岸方向输移,而短波的作用使泥沙向岸方向运动;平均水流引起的泥沙输移始终占主要成分,长波的次之。不规则波情况下平均水流的影响较规则波的情况相对较弱,三种成分对泥沙输运的贡献属于同一量级。波群情况下长波的影响随着波浪群性的增强而加大,短波的不明显,而平均水流的影响则随着波浪群性的增强而减弱。 相似文献
107.
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解决地震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问题。文中首先给出了强余震的震级定义,指出:主震型与强震群型序列的强作震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使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主震型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大于1天,小于1天及无强余震等3种情况进行划分之后,给出了两类序列的强余震持续时间与序列和第一震震级的粗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8.
大别山北麓梅山群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山群为分布于北淮阳地区位于佛子岭群之下、逆掩于晚泥盆世—石炭纪杨山煤系和中侏罗统红层之上的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在其中、上部发育NW走向的韧性剪切带,产状与区域片理一致。对韧性剪切带及其变形岩石———糜棱岩的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区域变质岩形成之后,具有右旋剪切的运动特点,反映大别山地块向北仰冲过程中所派生的侧向滑移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武当地块基性岩席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侵位于武当地块内部的大量的板状为基性侵入体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是800Ma左右发生的扬子古大陆裂解的重要依据。然而作者在武当地块北缘与西南部所做的1:5万地质填图以及相应的构造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们与武当地块顺层伸展滑脱构造主滑脱面之顺层韧性一韧性变形带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是被褶皱了的岩席群。最新获得的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01-407Ma,结合已有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并考虑到邻区同时代碱性岩浆的侵位,作者认为,这套基性岩群代表了泥盆纪时南秦岭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上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并因此导致南秦岭上部地壳的伸展减薄。 相似文献
110.
在港口、马坳幅1:5万区调中,运用沉积学和地层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对区内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在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古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重点阐述了新建岩石地层单位湾头组与新湾群。对区内下古生界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并简要介绍了生物地层学方面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