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2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0篇
  1975年   9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Diurnal wind (DW) and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inertial and tidal currents near the Xisha Island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during the passage of Typhoon Conson (2010) are investigated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and a damped slab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DW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clockwise wind components, are prominent at our observational site. The DWs increase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from 1 to about 4 m/s,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decrease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aused by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Kinetic energy spectra and bicoherence methods reveal nonlinear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nertial currents and the 2MK3 tidal constituent at our observational site. The slab damped model reproduces the inertial currents successfully induced by the total observed winds,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inertial currents induced by DWs are positively proportional to the DWs speed. Even though the observed inertial currents are distinct, the proportion of inertial currents induced by DWs to those induced by the total observed winds is just 0.7%/4% before/after the passage of typhoon. This shows that the inertial currents induced by the DWs are unimportant near the Xisha Islands during the typhoon season.  相似文献   
72.
西沙碳酸盐岩建隆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于西沙隆起之上,层序分析对比和西沙群岛浅部钻井沉积相的研究表明,西沙碳酸盐岩建隆可分为灰沙岛相、礁坪相、粘结灰岩相、礁格架相和礁后泻湖相等沉积相带.西沙碳酸盐岩建隆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正地形,顶部强振幅,底界不明显,内部为弱振幅杂乱发射,规模较大的建隆表现为平顶,顶部为强振...  相似文献   
73.
Sr/Ca,Mg/Ca:珊瑚岛鸟粪沉积的物源指示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尝试用Sr/Ca,Mg/Ca比值作物源指示计,区分了珊瑚岛屿受到海鸟粪影响的湖泊沉积物中鸟粪、珊瑚砂、植物这几种主要的环境介质对沉积物的相对贡献,据此恢复1800年来西沙群岛东岛海鸟数量变化和植被演化的历史。结果表明,东岛海鸟数量的变化历史可划分为潜伏期、增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历史时期东岛海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与岛屿植被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获得的方法和初步结论为进一步开展西沙岛屿海鸟数量变化、植被演化的广泛对比并探讨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相互联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西沙地块作为南海中散布的微地块之一,迄今尚缺乏有关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岩石学资料或证据。在2012—2013年,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在西沙岛礁上设计实施了"西科1井"科学钻探,成功钻取了长达1 268.02m的岩心,并在井深1 257.52m处钻遇由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利用LA-ICP-MS分析测试技术,对取自岛礁基底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合邻区和华南地区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年代,探讨了与岩浆作用相关的大地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西沙花岗质岩石在岩性上属碱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与南沙地块的花岗质岩石同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活动陆缘构造环境下,其岩浆源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幔源组分的影响;西沙岛礁基底花岗质岩石形成年龄在144~158 Ma之间,是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在成岩时代上可与华南燕山期花岗岩进行对比,反映出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诱发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对华南大陆和南海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岩石学证据表明,西沙-中沙和南沙地块经历了燕山期多期次岩浆活动的改造,在基底构造上属华南大陆的延伸部分。  相似文献   
75.
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进一步开发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西、南、中沙群岛区位的重要性,该区陆地小而海洋国土大,拥有丰富的国土资源、海洋生物与渔业资源、海底矿物资源、海洋一大气能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但开发程度低,进一步开发大有可为.提出了开发定位: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具海洋产业的热带海岛花园边境城市.认为应首先发展旅游一休闲度假产业链;其次发展海洋捕捞与养殖业;第三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和其它海洋能源,以海南岛和华南大陆为后方基地勘探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同时建立海水淡化产业;第四,配合军队和海警搞好国防建设,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保境安民.  相似文献   
76.
郭原 《地球》2010,(3):66-67
西沙群岛像朵朵睡莲,浮珠般散落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上。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从东北向西南伸展,在长25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海域里,由45座岛、洲、礁、沙滩组成。西沙群岛岛屿,东面为宜德群岛,由北岛、石岛和永兴岛等7个岛屿组成:西面是永乐群岛,由金银、中建、珊瑚等8个岛屿组成。西沙群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雨量充沛,  相似文献   
77.
西沙群岛独特的构造位置决定了其构造运动背景和地壳应力场动力源的复杂性.位于西沙群岛石岛、深达1268.07m的西科1A井在1257.52m钻遇花岗岩基底.在1125.8~1262.0m开展5次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获得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7.09~20.85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5.97~18.29MPa,估算垂直主应力为22.86~26.68 MPa,地壳应力结构为SVSHSh,以垂直主应力为主导,该应力结构特征有利于正断层活动,表明西沙群岛地壳基底处于拉张的应力环境.受西沙海槽断层影响,水平应力值较低.印模测试显示基底地壳应力方向以近东西-北西向为主,与已有的GPS测量、横波分裂和面波反演结果较为吻合,显示西沙群岛岩石圈尺度上变形一致性较好.西沙群岛地壳应力场的力源受板块运动和地幔物质上涌作用联合制约.综合南海西北部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显示该区域主应力方向较为一致,应处于统一、稳定的构造运动背景之中.西科1A井水压致裂试验是我国首次涉海深孔地壳应力测量,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提供了研究南海地球物理场的宝贵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8.
本文继前文[2]之后继续报道了产于我国西沙群岛的四种珊瑚藻科藻类,其中除端胞片壳藻Fosliella farinosa外,其它三种即中叶藻Mesophyllum mesomorphum,小石孔藻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和三叉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trichotomum,在我国海区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9.
西沙群岛软体动物前鳃类名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沙群岛的软体动物种类极为丰富,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联系的热带种。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经济种,例如鲍鱼、马蹄螺、冠螺、宝贝、砗磲、砗蚝、珍珠贝等等。它们的肉可供食用,贝壳也可以作为贝雕面或其他艺术品的材料。但是以往除熊大仁有过一篇报道,共记载了40种以外,仅有一些零星记录,很少有人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调查队曾于1956-1958年三次到这些岛屿进行调查1),获得了不少软体动物标本,本文即根据这些材料,先就其中的腹足类前鳃亚纲,进行整理鉴定写成。总共包括262种,分隶于43科,95属。此外还有一些种类,因标本少、不完整或因资料缺乏暂时未能鉴定,拟留待以后在专题研究中陆续补充。根据我们二十多年来在我国沿海搜集的大量软体动物资料,在名录中对每一种在我国沿海发现的分布点作了记录。 根据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的种类组成分析,它与邻近的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区系性质较接近,同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度-马来亚区。就这些种类在我国沿海分布的情况而论,在262种中,有尖角马蹄螺(Trochus conus Gmelin)、坚星螺(Astralium petrosum Martyn)、带鬘螺(Phalium bandatum Gmelin)、华贵竖琴螺(Harpa nobilis R?ding)、黄斑笋螺(Terebra chlorata Lamarck)等44种仅见于我国西沙群岛;有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 maximus Philippi)、蜘蛛螺(Lambis lambis Linnaeus)、虎斑宝贝(Cypraea tigris Linnaeus)、延管螺(Magilus antiquus Montfort)、地纹芋螺(Conus geographus Linnaeus)等147种向北分布到海南岛;有带蝾螺(Turbo petholatus Linnaeus)、瘤平顶蜘蛛螺(Lambis truncata sebae Kiener)、龟甲贝(Chlypypraea testudinaria Linnaeus)、法螺(Charonia tritonis Linnaeus)、笔螺(Mitra mitra Linnaeus)等194种也分布到台湾省:有塔形扭柱螺(Tectus pyramis Born)、肋蜒螺(Nerita costata Gmelin)、梨形乳玉螺(Polynices pyriformis Recluz)、卵黄宝贝(Cypraeas vitellus Linnaeus)、彩榧螺(Oliva ispidula Linnaeus)、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 Linnaeus)等33种分布到广西、广东沿岸;仅有中华楯?(Scutus sinensis Blaiville)、星状帽贝(Putella stellaeformis Reeve)、齿隐螺(Clanculus deuticulatus Gray)、渔舟蜒螺(Nerita albicilla Linnaeus)、中华蟹守螺(Cerithium sinense Gmelin)、阿拉伯绶贝(Mauritia arabica Linnaeus)、珠母核果螺(Drupa margariticola Broderip)等7种向北可分布到福建省沿海的东山和平潭附近。根据这个分布资料,可以看出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种类区系与台湾省和海南岛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蛭形科 Hirudinellidae Dollfus,1932 的种类虽在200多年前(1730)已有发现,但直到现在仅发表了一个属——蛭形属 Hirudinella ( Garsin,1730),约有14种左右。SKrjabin 与 Guschanskaza (1955)将外膜具棘,生殖窦孔开口于肠叉之后,并具尿肠管的种类,另立新属一一尿肠属 Uroproctinella。作者认为,主要依据尿肠管来鉴定这样大型的吸虫有一定困难,而生殖窦孔的位置在同一种中也有変化。所以我们同意 Yamaguti 的意见,不赞成成立该属。蛭形科吸虫,在我国尚未有过报道,1977年3月调查西沙群岛的吸虫区系时,发现了该科的2个种,其中有1个新种。经过对这2个种的形态观察。更近一步提出了尿肠属不能成立的证据。本文为2个种的描述。文中虫体测量数据以毫米为单位,卵子测量以微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