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74篇 |
免费 | 666篇 |
国内免费 | 3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16篇 |
大气科学 | 119篇 |
地球物理 | 123篇 |
地质学 | 1771篇 |
海洋学 | 285篇 |
天文学 | 17篇 |
综合类 | 1138篇 |
自然地理 | 76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419篇 |
2022年 | 513篇 |
2021年 | 642篇 |
2020年 | 357篇 |
2019年 | 590篇 |
2018年 | 248篇 |
2017年 | 326篇 |
2016年 | 358篇 |
2015年 | 514篇 |
2014年 | 1184篇 |
2013年 | 816篇 |
2012年 | 878篇 |
2011年 | 857篇 |
2010年 | 808篇 |
2009年 | 703篇 |
2008年 | 557篇 |
2007年 | 462篇 |
2006年 | 478篇 |
2005年 | 475篇 |
2004年 | 472篇 |
2003年 | 469篇 |
2002年 | 434篇 |
2001年 | 391篇 |
2000年 | 299篇 |
1999年 | 239篇 |
1998年 | 190篇 |
1997年 | 177篇 |
1996年 | 177篇 |
1995年 | 167篇 |
1994年 | 189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92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1948年 | 6篇 |
1947年 | 4篇 |
1942年 | 5篇 |
1940年 | 1篇 |
192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992.
当前人口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基于单因子影响力探讨,多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引入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因素和其交互作用对人口集聚的影响作用,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相比工作时段,休息时段人口相对分散,但中心空心化趋势不明显;2)从各因素的影响作用来看,第三产业企业密度、路网密度、房价、地铁站可达性等对人口集聚影响最大;3)人口集聚受到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明显,其中第三产业企业密度与房价以及第三产业企业密度与POI多样性的交互作用力最强. 相似文献
993.
为了实现地理语义数据的快速有效的空间查询,通过分析传统RDF索引方法和空间索引方法的不足,结合两者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四元组(GeoQuad)的地理语义空间索引构建方法,并基本该方法利用Jena和ARQ实现基于SPARQL语法的地理语义空间查询。实验表明,方法高效可行,不仅能够快速定位空间RDF节点,而且能够快速进行RDF空间查询并返回RDF结果。 相似文献
994.
995.
以2014年、2017年、2020年对应的140、560、1216个美丽乡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美丽乡村空间格局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探究美丽乡村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异。研究表明:① 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增强,主要集聚区呈现“带状-网状-面状”分布的演变趋势,热点区由沿海地带向内扩散。② 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各影响因素对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的解释度呈显著差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5A级景区、人口密度对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大。③ 主要影响因素对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存在空间差异,且局部不平衡性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分析单元具有呈块状与带状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996.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于11月1日.2日在福建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福建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创新资源科技,促进和谐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校和管理部门的36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210余篇。 相似文献
997.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目的层段总体资料了解的基础上,对盆地南部4个露头剖面、18口井岩心的砂岩进行了切片分析,根据长石含量变化和其他岩矿特征、测井曲线与岩石组合特征、连井剖面以及露头沉积相分析,明确了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物在盆地南部的汇水区位置。“汇水区”指搬运南北物源沉积物的流水汇聚区,它大体上是南北物源沉积物分布的分界区、大致呈东西向分布。汇水区南北的长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提出了在汇水区局部又存在南北物源沉积“交互区”的认识,“交互区”指南北物源沉积物抵达汇水区并在局部地段发生交互的地区,它是南北物源沉积物的连通区。交互区位于汇水区并分隔汇水区。在盒8段交互区发现了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早期成岩矿物——菱铁矿结核。盆地南部山西期一盒8沉积期的沉积古地理受南部和北部物源沉积物的双重影响,连井剖面显示汇水区南北沉积相带具有对称分布的特征,其沉积单元和相带包括:(1)汇水区,含3个交互区;(2)汇水区南缘三角洲相带,含来自南部物源的3个三角洲;(3)汇水区北缘三角洲相带。含来自北部物源的4~5个三角洲;(4)与南、北三角洲相带过渡的河流相带。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绘制了研究区目的层段沉积模式图。 相似文献
998.
999.
Hang Li Dahua Li Tangfu Xiao Libin He Zengping Ning Jialong Sun Changsheng Zhu Yan Shuang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08,27(1):21-27
The Jinding Pb-Zn deposit in Yunnan Provinc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 Cd-enriched area and mining activities lead to the release of Cd into the hypergenic ecosystem, resulting in Cd pollu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vary greatly from one type to another type of rocks in the mining district. In the host rock, Cd concentrations range from 50×10^-6 to 650×10^-6 with an average of 310×10^-6. In primary ores, Cd concentrations range from 14×10^-6 to 2800×10^-6 with an average of 767×10^-6. However, in oxidized ores, Cd concentrations are highest, varying within the range of 110×10^-6 to 8200×10^-6 , averaging 1661×10^-6. It is shown that the oxidized ores are the main carder and environmental source of Cd. Leaching test showed that Pb/Zn ores are easy to oxidize and thereafter release Cd and other harmful elements. These leached elements in the leachate may be precipitated rapidly in the order of Zn〉Pb〉Cd. As for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Cd in the Bijiang River, it is estimated to be 15.7 μg/L Cd in water, 49.3 mg/L in suspended substances, and 203.7 mg/L in sediments. The average value of Cd in soil from the polluted area is 83.0 mg/kg. Natural weathering of Cd-rich rocks and minerals imposes a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 on the aquatic ecosystem of the Bijiang catchment.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的城市扩张和生态格局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扩张是城镇化的主要特征,研究城市扩张规律对城市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区,以2015—2018年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为主要数据源,通过数据整理与提取、计算城市扩张特征指数、提取城市格局变化、计算生态景观指数等处理,对研究区城市扩张和生态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8年间,武汉市从快速扩张阶段逐渐减缓,紧凑度逐渐下降;中心城市扩张主要以种植土地破坏为代价;远城区快速扩张主要以林草面积减少为代价;在生态指数上,各生态景观类型破碎度均有下降,但水域面积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