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26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北京西山宏观藻类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萧宗正 《地质科学》1990,(4):403-407
1980年,作者于北京西山青白口系的命名地点——青白口村西,发现了宏观藻类化石。这些化石呈椭圆形、卵形、肾形及鞋底形等多种形态,有的带有拟茎构造。它们与广泛出现在我国东部前寒武系相当地层中的宏观藻类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32.
33.
湖北峡东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微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尹崇玉  高林志 《地质论评》1995,41(3):197-204
本文研究了发现于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石板滩段燧石夹层岩石薄片中的微古植物化石,包括10属5种(其中1新属新种)和5个未定种,石板滩段黑色薄层灰岩以富含宏观藻类及碳质印膜和少量后生动物而闻名,我们在燧石夹层牟岩石薄片中,不仅发现上述宏观藻类,而且首次发现共生的微化石。及其他保存很好的微化石,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 我国震旦纪的古生物资料,为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4.
孢粉在苏北沿海辐射状砂脊群地区沉积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家声 《沉积学报》1987,5(4):147-158
把孢粉学用在沉积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把孢粉作为沉积物的特殊成分,指示物质来源及其分布规律,以了解海洋沉积环境的方法,在我国颇为少见。该项研究将丰富孢粉学的研究领域,促进海洋沉积环境研究的深入。这种有益于沉积环境研究的孢粉指示法,应该在沉积学的研究中,予以深入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35.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论述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而纬度有明显差异时,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划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 布的 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六种藻类和地衣植物的X荧光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南极的植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探讨植物在南极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在无标样条件下 ,利用微束 X荧光分析法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 6种藻类和地衣植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其中藻类植物有孔石莼 (Ulva pertusa)、海膜 (H alymenia sp.)和大型鞘丝藻 (Lyngbya major) ,地衣植物有筛石蕊 (Cladonia borealis)、喇叭石蕊 (C.fimbriata)和松萝 (Usnea sp.)。研究结果发现 ,不同的藻类植物对各种元素的吸收能力不同 ,在 XRF(X射线荧光 )谱中 ,孔石莼比海膜含有更多的元素 ,象 As、Br和 Rb,Cu和 Zn的含量也较高。在大型鞘丝藻中 ,K比 Ca少 ,Zn的含量较高。在 3种地衣植物中 ,其 XRF谱中的元素种类组成非常相似 ,只是 Mn、Fe、Cu和 Zn等元素的相对含量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37.
藻类勃发—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浮游藻类是重要的湖相生油母质,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为例,研究了其中藻类(主要是颗石藻和沟鞭藻_化石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与现代水体中藻类生产和沉积作用的比较,探讨了生油湖泊中藻类生产和沉积方式及其对油源岩形成所起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藻类勃发现象在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中相当普遍,而且贯穿于各类油源岩的形成过程,这类快速事件性沉积是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8.
浑江末前寒武纪丝状藻类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高林志  乔秀夫 《地质论评》1992,38(2):140-148
本文初步探讨了吉林浑江晚前寒武纪丝状藻类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这些丝状藻类产自晚前寒武纪不同层位,大多属蓝绿藻类。通过对丝状藻类整体面貌和个体丰度的分析,笔者将其划分为三类即:藻席型、孤立生存型和其间的过渡类型。根据对现代丝状藻类生态及环境的研究,采取比较古生物学的方法,具体讨论了浑江地区晚前寒武纪丝状藻类的指相意义。根据沉积学与事件地层记录分析的沉积环境模式与对丝状藻类环境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9.
马桥遗址经多次发掘,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次采集了2005年发掘的05MMT4探方样品,进行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划分出了3个孢粉组合带,它们分别是:1带是以Quercus(evergreen)-Gramineae-Typha-Pi-nus-Polypodiaceae-Concentricystes为主孢粉带;2带是以Concentricystes-Quercus(evergreen)-Salvinia-Polypodiace-ae-Typha-Gramineae为主孢粉带;3带是以Pinus-Salix-Quercus(evergreen)-Chenopodiaceae-Pteridium-Polyp-odiaceae-Concentricystes为主孢粉带,并以此恢复了当时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且对马桥先人的生活环境、农耕发展作了探讨,为上海地区文化发展及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0.
王涛 《地理教学》1998,(6):30-30
赤潮又叫红潮,是海洋表层红藻等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一种现象。近海海域.藻类浮游生物因水质变化和养分提高而大量繁殖.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大片红色。因主要生物种类不同,还可能出现褐色、黑色、黄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