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26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宏体藻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约  王训练  黄禹铭 《地球科学》2007,32(6):828-844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的海洋中,它们为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和一个新生态链的基础.产自于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瓮会生物群生活环境应在贫氧的、透光性良好的浅海低能环境,以宏体藻类为主,共描述15属18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5个新种、2个修定属和4个修定种)和1个未命名藻以及不明藻类固着器,另包含有宏体后生动物,可能的后生动物以及遗迹化石.瓮会生物群不但含有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Ediacara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具有自已的特征而有别于其他伊迪卡拉期的生物群.其宏体藻类形态变化较大,组织器官和功能已出现明显的分化,并与高等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宏体藻类多为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水体中的含氧量.同时,宏体藻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成为一种新的食物,改变了后生动物的食谱.因此,陡山沱期的宏体植物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另外,宏体生物群的繁盛不仅提高了有机质的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富有机碳的沉积和保存.  相似文献   
102.
启动子是基因表达调控重要的顺式元件,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成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植物基因启动子的研究方法与概况,重点综述了藻类基因启动子的研究现状,以及本实验室对节旋藻藻蓝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研究情况,并就启动子研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3.
we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nd investig.ations on the brown seaweed Undaria pinnatifida, for the purpose of assisting the develooment of plantation culture of this. alga. our studies fall into five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104.
105.
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学分会第13次学术年会于2007年10月10—12日在贵阳黔云培训中心召开,与会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教学和生产单位。学术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反映了我国化石藻类研究的现状,从现代到25亿年,从高等多细胞生物到低等藻类,从陆地到海洋,从地层对比到生物演化。热烈的讨论与细致的交流,得到了代表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6.
低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描述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佩珍  陆现彩 《沉积学报》1997,15(2):169-172
本文利用显微光度术,对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低熟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进行了分类和定量,研究了凹陷各部位不同深度显微组分的特征、组成和分布,发现小古囊藻在本区某些层段尤其丰富,丛粒藻、盘星藻、渤海藻时有可见,全岩中矿物沥青基质与干酪根中的无定形含量呈正相关,确定了由低等水生生物来源的无定形是本区的主要生油母质之一。利用镜质体反射(Ro%)与烃类转化率关系,结合藻类热模拟实验,从有机岩石学的角度探讨了低熟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性质、成烃及演化。  相似文献   
107.
地表喀斯特沉积中藻类作用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捷 《地理研究》1992,11(2):26-33
本文通过对我国,南斯拉夫及英国的一些典型地表喀斯特沉积样品的微观观察(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并综合前人成果,讨论了多种陆相淡水碳酸盐沉积物(石灰华、藻微礁、钙壳核、荒漠叠层石及钙结壳等)沉积过程中藻类(蓝藻、硅藻、绿藻、红藻及轮藻的)钙化作用(充填、结壳及代换作用)、捕获和粘结作用、同化作用和分泌作用,并提出了一种地表喀斯特沉积中新的藻类作用的可能类型——构架作用(shoring effect)。  相似文献   
108.
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及其生态学意义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本文对表面疏水性的研究方法,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的物质基础、特性及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生态学意义等进行介绍和概括。  相似文献   
109.
缢蛏滤除率与颗粒选择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4种不同大小的单细胞藻类作为饵料研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滤除率以及缢蛏对不同大小料颗粒的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3种规格缢蛏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除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即随藻类规格的增大,缢蛏的滤除率亦逐渐变大,并且大规格缢蛏的滤除率变化最显著;在饵料颗粒选择性的实验中,小规格缢蛏对大规格(ESD=8.83),藻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中规格缢蛏对藻类的选择性不明显,而大规格缢蛏则对小规格(ESD=4.46)藻类具较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