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3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2篇 |
大气科学 | 82篇 |
地球物理 | 47篇 |
地质学 | 145篇 |
海洋学 | 63篇 |
综合类 | 59篇 |
自然地理 | 3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我国湿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参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退化划分为缺水萎缩、污染退化、泥沙淤积退化、疏干排水退化、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与生物多样性受损、红树林破坏、生物入侵退化等7个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湿地生态保育与治理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2.
目前,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生态补偿机制(PES)是为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采取补贴或支付费用的方式,改变使用者资源利用方式的制度安排。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全面地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如环境效益的滞后性,不可预见的监督、管理成本和社会经济目标(足额补偿标准、公平)的实现。本文的目标是通过中德两国生态补偿措施的对比(选取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德国勃兰登堡州为案例区域进行研究),为今后中德两国的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提供依据。研究着重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中德两国生态补偿的实施框架,目标人群,实施效果评估等。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户作为最基层的执行单位和实施者,其参与的主动性不够,中德两国生态补偿措施实施的成效有待提高。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生态补偿项目设计中,中国应侧重于项目实施的监控和管理制度;而德国应在空间目标规划和具体管理措施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3.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在分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内在特性、干扰体驱动力及其相互作用与退化的关系等的基础上 ,阐述了该系统退化的机制。其内在特性决定了山地系统对干扰的抗性差 ,退化后恢复的弹性小 ;强烈的人为干扰体是系统退化的重要驱动力。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是系统内在特性和外在干扰体综合作用的结果。过去将该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简单归咎于人为干扰的破坏结果值得商酌 相似文献
104.
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植被覆盖变化遥感监测是区域生态监测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市1979年7月14日和2005年7月25日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这2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北京山区1979-2005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由1979年的70.05%下降为2005年的66.14%;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3672.90km2;植被覆盖度在80%~100%的退化面积最大,为617.45km2. 相似文献
105.
106.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探讨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地退化的特点、分布及其危害,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控制人口增长、改革耕作制度、继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和农业等于热河谷土地退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本研究以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2种措施对退化地进行修复,监测恢复前后生态系统碳贮量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总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2.78和4.87倍,其中,植被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4.30和30.87倍,土壤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85和2.78倍。生态系统内土壤碳的恢复速率落后于植被。2种不同恢复措施相比,人工促进恢复的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显著快于自然恢复(P0.01),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是自然恢复的2.17倍,其中植被和土壤的吸存速率也分别是自然恢复的2.26倍和2.09倍。而且人工促进恢复后的退化系统,碳库在乔木层各器官的分配方式更符合健康生态系统的分配方式,系统功能和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系统后期恢复。因此,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考虑,采取积极的人工促进恢复措施能维持退化系统快速、持续恢复。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