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0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253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469篇
海洋学   40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34篇
自然地理   132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围封对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固碳潜力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放牧是科尔沁沙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禁牧围封可以有效地控制牲畜对植被-土壤系统的破坏,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以过度放牧后的沙漠化草地为对象,调查了禁牧围封13年后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围封对土壤固碳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漠化草地围封13年后,土壤砂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且粉粒增加最为明显,平均含量增加123%;土壤容重在不同土壤深度均呈下降趋势。(2)围封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02%、97%、123%和24%,但土壤有效磷和缓效钾呈减少趋势;土壤pH显著升高,阳离子交换量呈现增加趋势。(3)除土壤有效铁外,其余有效微量元素包括有效铜、有效锰和有效锌平均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44%、30%和82%。(4)土壤有机质与pH值、阳离子交换量、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沙漠化草地围封13年后,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393.45 g·m-2,碳截存速率为30.27 gC·m-2·a-1。对于因持续过度放牧所导致的严重退化草地,禁牧围封可有效促进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量元素的增加,影响土壤质地及固碳潜力等的变化,但严重退化沙漠化草地的恢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土壤有机碳储量要恢复到科尔沁非沙漠化草地水平至少需要百年的时间尺度。  相似文献   
992.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Bremner法),研究了川西北不同程度沙化草地(未沙化、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极重度沙化)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的有机氮组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提高,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0~20 cm土层变化最明显,土壤酸解全氮(TAHN)、非酸解氮(NAHN)、酸解氨态氮(AN)、氨基酸态氮(AAN)、氨基糖态氮(ASN)、未知态氮(HUN)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90.58%、69.28%、91.44%、91.01%、87.77%、88.99%;与未沙化草地相比,极重度沙化草地有机氮组分含量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呈现出AAN> AN> HUN> ASN> NAHN特征,表明AN、AAN较ASN、HUN、NAHN对生态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不同沙化阶段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降低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呈现出沙化前期降幅相对较大,沙化后期降幅相对较小的变化特征,表明草地沙化前期土壤有机氮素流失更为严重.因此,及时对沙化草地的治理,对于防治沙化草地氮素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According to palaeoclimatic and modern instrumental data, numer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Arctic climate has undergone a significant warming during the past 100 years, and this may lead t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ragile lake ecosystem.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a lake sediment core from the Ny-(A)lesund of Svalbard and determin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four pigments including chlorophyll derivatives, total carotenoids, oscillaxanthin and myxoxanthophyll in the sediments. Combined with othe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xies such as calcium carbonate, total organic carbon, biogenic silicon etc., we have reconstructe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lacustrine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Ny-(A)lesund, especially fo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Little Ice Age (LIA), the climate was unfavorable for the growth of the lake algae, and thus the lacustrine productivity declined. This result was supported by the relatively low contents of pigment and biogenic silica in the sediments. In contrast, the content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sediment pigm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upper 5 cm (~1890AD), reflecting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lake algae, thus the great increase of lacustrine primary productiv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warming climate after LIA. However, the biogenic silica in the upper sediments still had a relatively low level, and thi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growth competition with other algae specie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ratio of Osc/Myx in the sediments decreased continuously, indicative of durative increase of myxoxanthophyll in blue-green algal pigments, and this might imply that the human activity had enhanced the nutrition level of the lake in the Arctic region.  相似文献   
994.
低碳进行时     
《地球》2010,(1):60-68
据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刚刚过去的1998年至2009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暖和的12年。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地知道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  相似文献   
995.
杨新军  张慧  王子侨 《地理科学》2015,35(8):952-959
人地系统及其脆弱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脆弱性研究对象逐渐由生态系统转变到人地耦合系统即社会-生态系统,由于该耦合系统具有多尺度扰动和多利益主体并存的特点,且易受不确定性的干扰,目前关于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难以解释系统的不确定性。选择榆中县中连川乡作为研究区域,尝试将社会与生态环境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脆弱性研究。首先运用情景分析方法,确定当地社会-生态系统未来的情景变化的关键驱动力为干旱气候和政府决策,筛选出在两者组合下系统未来情景概率较高的3种情景S1(干旱减缓,有政策支持),S2(干旱缓解,无政策支持)和S3(干旱加剧,有政策支持)。通过实地调查,对多利益主体(农户、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进行情景访谈,对不同利益主体对不同情景的可接受程度进行测度,结合社会-生态矩阵分析,得到不同利益主体对系统未来的可接受程度,以此判断利益主体在未来变化情景下的脆弱度。结果显示,在S1情景下,当地农民和管理者的脆弱性较低;在S2和S3情景下,当地农民和管理者的可接受度是负向的,表明其脆弱性增加,干旱加剧是影响当地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干旱带来的消极影响。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态度,提出未来当地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6.
沙产业在内蒙古的构想与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体系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沙产业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提出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理念。分析了内蒙古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现状,并通过ArcGIS软件对影响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趋势的气候变化因素进行研究,最后分析了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的构想、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原则与对策。从目前发展状况和对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建议内蒙古沙产业发展可以在空间上由西向中、东部转移,并将其沙产业生态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完善,以推动内蒙古沙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内蒙古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促进沙区生态社会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7.
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对土壤水热性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尤全刚  薛娴  彭飞  董斯扬 《中国沙漠》2015,35(5):1183-1192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的大面积退化,将改变浅层土壤的水热性质,影响地表水热交换,甚至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典型原生高寒草甸与中度退化高寒草甸的植物群落特征、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差异,研究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对土壤水热性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草地退化,植被覆盖度显著降低(p<0.01),适应旱生、深根系的杂草侵入适应湿润生境、浅根系的以莎草科植物为主的原生植被,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p<0.01);草毡表层(0~10 cm)地下生物量显著减少(p<0.01),30~50 cm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1)。草毡表层变薄降低了土壤容重的垂向异质性,使表层土壤容重显著增加(p<0.01),土壤颗粒显著变粗(p<0.01)。受浅层土壤有机质降低和土壤容重增加的影响,中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的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降低,土壤导热率升高。高寒草甸草地植被退化,土壤持水量、饱和导水率降低和导热率增加将加速地表水热交换,对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和下伏多年冻土消融都可能是正反馈。  相似文献   
998.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珠江三角洲1990、2000和2006年的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研究珠三角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及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06年,珠三角耕地和林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快速增长,其它地类有所增加;研究区发生变化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9.38%,耕地主要流向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来自耕地、林地和水域;由于水域生态价值系数相对较高,水域的增加抵消了由耕地、林地减少造成的生态服务总价值的下降,使得区域生态服务总价值略有减少;珠三角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0年874.38亿元减至2006年的846.47亿元,变化率为3.19%;研究区内单位生态服务价值差异明显且逐渐扩大;单位生态服务价值与建设用地、林地、耕地所占比重明显相关,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林地和耕地减少是导致生态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正>血吸虫病为世界一大公害,流行于76个国家,6亿多人口受到严重威胁,给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带来严峻挑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所有寄生虫病中分布最广泛的疾病,也是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在联合国千  相似文献   
1000.
<正>吉林龙湾湿地地处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中段,位于吉林省辉南县境内,于2003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06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5678hm2,重点保护对象是以火山地质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多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