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2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适应性治理与气候变化:内蒙古草原案例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性治理通过边学边做,针对各地方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态系统、地方知识文化等基本特征,基于一个动态、自下而上和自组织的过程不断测试和修正制度安排与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循环过程。通过内蒙古3个地区案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基于对其气候变化风险和社会脆弱性的评估,发现其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程度的社会脆弱性正是源于不同的草原利用机制和基于此的社会合作机制。正是因为3个案例地的牧民有着不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记忆,所以他们面对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牧户可以依赖于社会资本移动牲畜来渡过难关,有的牧户则可以在嘎查范围内重启社会记忆,通过合理安排草场利用和移动牲畜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而有的牧户则只能通过买草料独立抗灾。这样不同的结果有力证明了适应性治理在提升这些地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地区层面引入适应性治理,可以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有利于自然、社会及管理的多学科协同,与“未来地球计划”的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和协同推广理念不谋而合,是“未来地球”思想在气候变化适应研究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2.
碳、氮元素是土壤中的关键元素.在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宁夏中东部处于荒漠化初期阶段的草地中,土壤的碳、氮元素组成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特征,即相对于碳含量,氮含量异常偏低.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对我国北方草地的保护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的输入是土壤中碳、氮元素组成的最为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为认识植被碳、氮含量的空间变化对上述现象产生的贡献,对包括草地碳、氮异常区在内的区域进行了沿线植物群落的化学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平均碳含量约为40%~50%,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碳含量以苦豆子、达乌里胡子枝群落最高(44.225%),蛛丝蓬、骆驼蓬群落最低(35.516%).绝大多数植物群落平均氮含量约为2%~4%,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含氮量以猪毛菜、星状角果藜群落最高(4.482%),蛛丝蓬群落最低(1.356%);2.植物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与对应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说明降雨量是限制群落地理分布的关键因子;3.植物群落与土壤C/N比值随纬度呈现不一致的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现统计学上的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392(P<0.05,n=32).上述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荒漠化初期阶段的草地中,植被输入不是引起该区域土壤C/N异常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3.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强度大、连续性强、影响面广、损失重.以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五大牧区为主的我国牧区是我国北方和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达400多万平方千米;牧民分别来自40多个民族,总数达4000多万人.  相似文献   
14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1959—2015年57a间发生在东乌珠穆沁旗白灾,结果表明:东乌珠穆沁旗发生白灾21次,发生的概率为37%,其中重白灾出现8次。11月当雪深≥10cm,形成轻白灾风险达100%,形成重白灾的风险为83%;当降雪出现在次年1—2月的,形成春季白灾次数较多。20世纪90年代白灾发生次数多,级别高。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148.
绿色勘查是一种先进理念,是一种信仰,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绿色勘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成创新、综合研究采用多项技术来实现。本文结合高原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若尔盖铀矿田介绍了可减轻对环境扰动和影响的“以钻代槽”、“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环保泥浆及净化处理、轻便设备及机具的使用等技术方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9.
若尔盖县土地沙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沙化严重的若尔盖县地区,选取若尔盖县麦溪乡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和2014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植被盖度转换法对研究区草地沙化信息进行提取,并根据国情普查数据检验2014期沙地提取精度。结果表明,麦溪乡沙化类型以露沙地为主,两期监测中露沙地均超过地区沙化总面积的80%;2014年沙化面积为31597.35hm~2,比2009年增加了1266.91hm~2,流动沙地、固定沙地面积在减小,而半固定沙地和露沙地面积有所增加,沙地有此消彼长之态势。  相似文献   
150.
本文基于2007年和2008年生长季内蒙古羊草和大针茅草原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典型草原下垫面生长季的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交换特征及其控制因子。主要结果如下:(1)在植被生长峰值期,日尺度上,干旱条件下土壤湿度是潜热通量的主要控制因子,而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时潜热通量主要受净辐射控制。(2)与大针茅草原相比,羊草草原叶面积指数较大,水分条件较好时,其潜热通量平均值更大,CO2吸收能力更强,吸收CO2更多;但在土壤水分胁迫出现时,羊草草原叶面的气孔闭合度急剧增加,大针茅草原的潜热通量、和CO2吸收反而更大,表现出更为耐旱的植被特性。(3)地表导度可以用来解释土壤水分条件对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碳水通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