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基于路网形态的上海住宿业空间布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飞  戴学锋  虞虎 《地理科学》2021,41(9):1569-1577
采用中心性模型、空间自相关理论、核密度法等,从城市路网形态角度分析上海市住宿业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路网结构的空间响应关系。结果发现,上海市住宿业分布具有空间集聚性、类型分异性和距离衰减性,集聚核心与路网节点密度核心一致,主要围绕中心城区形成一级集聚核,星级酒店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经济型酒店和旅馆在一级集聚核外形成多个散状集聚核心,旅馆集聚依附性较为明显,民宿集聚度最高。不同类型的住宿设施分布存在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对路网依赖性具有多元性,受路网影响的程度不同,道路连接值较高的区域交通可达性较好,住宿设施密度也相应较高。经济型酒店受到城市路网相对可达性和直线型交通效率的依赖最大,旅馆和民宿对于路网节点间通达性的依赖相对较大。住宿业发展要在产品偏好设计的前提下兼顾城市路网结构和消费需求进行合理选址,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2.
张战仁  刘卫东  杜德斌 《地理科学》2021,41(8):1345-1353
基于广义复杂系统观,建立研究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组织全过程+多系统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的空间组织进行多系统的解构。基于多系统的解构分析结果,对多网络系统框架下的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的空间组织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的空间组织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巨系统,由多系统组成;② 为达到整合世界各国的优势研发创新要素目的,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组织在多阶段形成的多系统协同治理关系,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前后交叉,交替演进,共同构成跨国公司搜寻、整合和利用世界各国优势研发创新要素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3.
地理课堂新授课教学中如何提升讲解技能以有效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摆在大多数职初地理教师面前的难题。化解此难题有很多策略,本文从教学设计优化的视角,阐述讲解技能提升的基础——目标设定和路径优选,帮助职初教师顺利进行地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4.
职住空间关系是洞悉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并揭示城市成长与演化规律的重要研究视域。本文构建了生活实践及其感知视角下的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生成路径分析框架和结构变量作用路径假设模型,基于居民职住空间关系感知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两个方面剖析了北京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的生成机理。研究表明:① 房价和住房支付能力在居民职住区位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相比物质性居住环境条件,政策与制度、邻里状况以及居民的观念和发展期望等非物质性因素对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影响更为显著。② 政府行为下的土地供给和户籍制度、城市演化中的圈层蔓延式扩张和产业空间转移、市场机制下的就业分布和房产溢价以及居民的经济状况和价值取向是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微观主导性驱动因素。③ 在居民职住关系的生成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城市空间重构是政府向市场传导信息的中介,市场起了助推器的作用,居民则基于自身的住房支付能力对职住区位进行主动调整或胁迫适应,并通过职住空间诉求进行职住关系状态和信息的反馈。研究结论丰富了中国大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对北京市住房、交通、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5.
户籍进入限制是中国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在此影响下,当地户籍与非当地户籍居民形成了差异化的职住空间关系。本文基于居住区位感知的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生成路径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剖析了北京户籍与非北京户籍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生成路径的差异。结果表明:① 影响两大居民群体居住区位决策的空间要素存在差异。京籍居民主要关注的要素为住房的位置和价格、居住小区的邻里素养以及教育、医疗、休憩等配套设施的可达性;非京籍居民则更关注住房支出和面积等住房基本条件、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和治安状况、购物和娱乐设施以及地铁交通的便捷性。② 职住空间要素影响职住关系的传导路径存在差异。收入与支出能力更为显著地影响了京籍居民的居住区位决策;政策与制度对非京籍居民职住空间要素状况的提升有更为明显的制约作用;情感与发展期望则更有利于提升京籍居民的职住空间关系满意度水平。③ 职住空间关系生成的行为主体存在差异。市场驱动下的住房成本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制度更为显著地降低了非京籍居民职住空间要素的可达性和职住接近水平;代表居民主体的情感与发展期望则相对显著地提升了京籍居民的长距离职住通勤的耐受水平。京籍和非京籍居民的职住空间关系及其生成路径的差异是中国大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影响下的人口社会再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
基于2010年和2019年高德地图POI数据,运用缓冲区、标准差椭圆和最近邻层次空间聚类法分析近10年苏州主城区职住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苏州主城区居住郊区化和就业多中心格局显著,职住空间呈"南—北"向分布且重心南移,职住热点区分别展现"凝聚型+扩散"和"分散型+向心"的动态分布;从分产业角度按集聚分区测度方法将职住空间划分为7种类型,即居住主导型、制造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制造业+服务业主导型、居住+制造业主导型、居住+服务业主导型和职住均衡发展型;根据类型区不同特征,概括出3种演变模式,即核心区服务业拓展模式、近核区职住均衡化模式和远核区职住稳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7.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测绘地理信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防安全、基础测绘、应急保障中的作用日益提升,大量的毕业生作为新的血液为测绘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如何做好新职工入职培训,是搭建人才培养梯队,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是快速成才的关键。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新职工入职培训现状,提出了面向用人单位-培训人员-新职工的三层入职培训模型,以健康成长、快速成才为目的,构建了多层次入职培训模型,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地理信息应用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相似文献   
88.
文萍  周素红 《地理研究》2022,41(4):1212-1226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可能对其在城市的职住关系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居民日常出行调查数据,考察流动人口在不同家庭化迁移状态下的职住关系,并与本地市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广州市流动人口职住临近特征明显,但随着家庭化迁移程度提高,职住距离增长,并接近本地市民水平。相较于个体单独迁移,夫妻共同迁移由于难以同时实现职住临近,职住距离更长;子女和老人随迁情境下,流动人口职住区位郊区化特征明显,因为郊区能以较低成本满足家庭生活对住房和住区环境的更高要求,但该情境下整体职住距离增幅较小且不显著。多数家庭化迁移的流动人口仍存在不稳定流动特征,以租房为主,租金规避需求与环境提升需求并存,需要相关政策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89.
北京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组织特征与类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导力量.要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合理地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都离不开对城市内部产业空间组织规律的了解与掌握.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各种集聚与分散力量综合作用达到平衡时的结果.鉴于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探讨产业空间组织的不同特征与类型,本文利用2001年北京市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90.
北京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孟斌  郑丽敏  于慧丽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18-1224
以2005年和2010年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区居民通勤时间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居民的通勤时间从2005年38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43.6分钟,通勤时间增长冠著。通过比较城八区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发现内城居民的通勤状况有所改善,而城近郊区居民通勤状况则不乐观,通勤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将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的人群的通勤时间进行比较,也发现通勤时间变化和年龄、学历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通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铁建设等交通发展因素以及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对典型就业集中区域和居住功能为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规划中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也对居民的通勤时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