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沟域经济是山区发展的新模式,基本涵盖了沟域发展的各个层面,是独具山区发展特色的经济地理形态.以沟域为载体的山区要素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山区发展的新命题,理论与现实意义重大.结合多年的山区发展研究,在初步探讨了沟域经济的内涵和空间组织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对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特征指向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建立了沟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合理模式框架.研究认为,沟域经济对北京山区新时期的发展转型作用重大,首先它不以行政区域界限为边界,基本串联了山区的大部分村庄,并与主要交通线走向重合,因此至少能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会对山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其次,通过分析认为目前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二次集中型空间组织阶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是这一阶段的特点,因此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协调好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山区的综合开发.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一方面支持了北京山区功能转型的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山区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回顾和评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中心城市带动、多轴开发、东西联合、全方位开放”的区域经济发展方案,并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区域经济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空间组织的深入研究 。  相似文献   
73.
通勤是城市居民的基本交通需求,也是联系城市居民居住地和就业地的重要桥梁.城市居民的就业地与居住地很少能完全重叠,从而导致了浪费性通勤.现有浪费性通勤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存在样本有限、成本较高、分辨率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实时路况的城市浪费性通勤测算思路,并将其用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浪费性通勤测算.通过调用高德地...  相似文献   
74.
孔宇  甄峰  张姗琪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6):1068-1081
智能技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不同方面,空间要素的流动更快更复杂,城市功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居民活动的变化,城市空间的智能化发展与运营管理也成为新的挑战。论文从城市空间要素组织、居民活动与空间功能、空间运营管理3个方面梳理当前智能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并展望未来5~10 a的城市空间应具有瞬时异地、空间智能化、复杂流动性以及韧性能力更强的特点,最后从城市空间组织、功能形态、运营管理与规划方法4个方面探讨了未来的城市空间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以期为智能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研究与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城市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数量上、质量(结构、功能、水平)上均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现实需要相距甚远。未来十年是中国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城市应当走稳定、提高、发展的道路。因此应当有计划地设置城市,加快培育区域核心城市,促进新的城市空间组织的形成发展,积极引导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提高现有城市的设施和管理水平。城市地理学要加强微观的、各类城市的典型调查和深层研究,着力探索中国城市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的应用实践,努力进行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总结的研究。  相似文献   
76.
77.
知识经济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平宇 《地理研究》1998,17(4):398-400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地理现象,它将引起传统地理空间概念的变化。知识经济具有一定的区位趋向性,并在宏观、中微观地域层次上都将展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空间组织亦具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8.
论汽车工业空间组织之变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汽车工业出现一百多年来空间组织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导致空间演化的主导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80年代以前世界汽车工业空间组织的主要特征,并将其演化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初始分散阶段、大规模生产初期的高度集中阶段、“核心—边缘”结构阶段和网络化分散阶段。其次介绍了8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特点,特别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广泛扩散。最后归纳了新的生产方式下汽车工业空间组织的影响因素和特征,即网络化聚集,并简要地讨论了这种发展趋势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9.
通讯网络:公司空间组织,联系和运行的战略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在公司内,公司间和公司对外联系中分析ICTs网络的应用及客观环境,认为通过组织和行为之间建立网络关系将可能影响区位模式并改变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80.
北京市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职住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②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较差。③家庭就业人数、未成年及老人数、住京时长、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交通工具选择等对其通勤距离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城市弱势群体工作居住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