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76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63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4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 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后不是向西传播,而是向东经中印半岛向东推进,于5月中到达中国南海(SCS),6月初到达热带西北太平洋。印度夏季风的表面低压系统源于近赤道阿拉伯海地区,于6月初到达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印度夏季风随之爆发。亚洲副热带夏季风(STASM)5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本州东南的海区发生后向西南伸展,于6月初与南海季风降水区连接,形成东北—西南向雨带,夏季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日本的“梅雨”(Baiu)开始。6月中该雨带向北到达长江流域和韩国,江淮梅雨和韩国的“梅雨”(Changma) 开始。本文还回顾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春季青藏高原和南亚海陆分布的联合强迫作用使海表温度(SST)在BOB中东部形成短暂但强盛的暖池,在高层南亚高压的抽吸作用下,常伴有季风爆发涡旋(MOV)发展,使冬季连续带状的副高脊线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导致亚洲热带季风首先在BOB爆发。BOB东/西部有东/西风型垂直切变,利于激发/抑制对流活动,并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的表面感热加热,从而使得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向西传播在BOB西海岸遇到屏障。季风爆发逐渐向东伸展引发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相继爆发。季风降水释放的强大潜热使南亚高压发展西伸,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显著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强烈的表面感热加热所诱发的中层阿拉伯反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阿拉伯海近赤道的低压系统北移发展成为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由此可见,历时约一个月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三个阶段(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受特定的动力—热力学规律驱动的接续过程。  相似文献   
992.
从2004年10月起,国家天文台怀柔射电频谱仪增加了新的超高分辨率观测模式:在1.10~1.34 GHz频带其时间分辨率为1.25 ms,频率分辨率为4 MHz。报告了3个超高分辨率下观测到的太阳射电精细结构事件,包括射电尖峰辐射、鱼群结构和重叠的精细结构,在射电精细结构之后8~14 min,在米波段都发现射电II型爆发,3个事件的米波II型爆发(示踪着日冕激波)都有相关联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  相似文献   
993.
综述了近年来太阳色球耀斑爆发时Hα谱线不对称性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光谱特征和与其对应的不对称性产生机制,以及利用大气半经验模型再生观测谱线轮廓不对称性等方面,并提出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4.
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李崇银  吴静波 《大气科学》2002,26(2):185-192
通过分析NCEP/NCAR多年再分析资料,清楚地揭露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建立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应南海夏季风爆发,总是已先期在赤道印度洋地区有西风加强和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建立;而且,若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赤道印度洋地区西风的加强和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建立也偏早(晚).可以认为,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稳定建立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物理机制之一,它的建立导致赤道印度洋地区西风的持续加强和向东扩展,并最终在南海地区形成西南气流.  相似文献   
995.
西风爆发时赤道西太平洋热量平衡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海龙  张学洪  李薇 《大气科学》2001,25(3):303-316
西风爆发(WWB)对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ST的影响是WWB与ENSO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运用TOGA(TropicalOcean-GlobalAtmosphere)-COARE(CoupledOcean-AtmosphereResponseExperiment)期间暖池海区8个浮标的观测资料,根 据Stenven和Niiler的热量平衡诊断方法,从能量平衡角度分析了赤道156°E附近SST对1992年9月到1993年1月期间两次WWB事件的响应。两次WWB期间,SST都是在 WWB之前和其后升温,而在WWB期间降温,升温和降温的幅度均为1℃左右。热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海表热通量是导致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混合层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海表热通量中,短波辐射和潜热是变化量最大的两项,决定着净通量的正负,其他项的变化则相对较小。水平平流项有时可以超过海表热通量的作用,其作用不可忽略。两次WWB的过程中,季节变化造成的混合层的温盐结构和流场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两次WWB事件时上层海洋热量平衡差别的主要因素。另外,混合层的厚度也有明显的变化,而混合层厚度变化的差异则是与流场的结构以及WWB的向东传播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6.
安家营子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成矿带的中部, 其北紧邻兴蒙造山带. 华北陆块与兴蒙造山带之间的边界断裂即赤峰-开原断裂从附近经过, 是区域性控矿断裂. 安家营子金矿为一中型矿床, 矿体主要赋存于安家营子花岗岩体中. 与金矿化相伴生广泛分布着流纹斑岩、煌斑岩等岩脉. 对安家营子花岗岩、穿切矿体的流纹斑岩岩脉的锆石U-Pb年龄测定表明, 安家营子花岗岩的侵位时代为132~138 Ma, 流纹斑岩的成岩时代为124.9~126.5 Ma. 根据矿体与花岗岩、脉岩之间的穿切关系将安家营子金矿成矿时代限定在126~132 Ma, 即早白垩世. 这一年龄与华北克拉通上其他主要金矿集中区的成矿年龄是一致的, 也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动力学体制发生转折的时间相吻合. 这表明华北克拉通上绝大多数金矿床, 包括安家营子金矿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是相同或相似的, 即形成于中生代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997.
张军  汪景 《天文学进展》2001,19(2):146-146
主要介绍晕状日冕物质抛射(halo CMEs)的产生机制,包括向量磁场演化是怎样触发halo CMEa的:halo CME与耀斑,暗条活动的相互关系怎样,是否有规律可循,暗条爆发,耀斑等活动现象是如何相互联系的,halo CME事件是由一个活动区域或一个活动事件驱动物,还是多个活动区或多个活动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给出两个halo CME的日面起源的观测例证,提出相反极笥的磁场对消是CME日面源区磁场演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98.
利用我国及美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月平均海温、水位、地球向外长波辐射和850hPa纬向风资料,对1980年以来的三次厄尔尼诺(El Ni(?)o)事件延长原因及其特征作一分析和探讨。文章指出,El Ni(?)o事件延长的原因主要是:在El Ni(?)o事件发生后,热带太平洋大气环流半年左右的韵律活动及在赤道南、北两侧明显的大气振荡加强,从而使大气的El Ni(?)o异常过程间隔半年相继发生。  相似文献   
999.
本文着重叙述太阳耀斑的初始不稳定性方面的问题,先简述了一下耀斑的观测事实,从这些事实出发自然导致了目前流行的或大家基本共识的耀斑初始不稳定性-快速磁重联。进而人重联谈到粒子加速和各电磁辐射以引出耀斑现象的多样性,以便为研究类太阳天体中的耀发现象提供一些借览知识。  相似文献   
1000.
火山学述评     
丁毅 《地质论评》2022,68(5):1955-1968
火山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笔者总结近些年全球火山学研究各个方面的成果,包括对火山基本概念的新的认识、火山机构、火山的各种分类、火山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火山岩相学、评估火山爆发大小的火山爆发指数、岩石和地球化学分类、各种常量和微量元素区分图、活火山分布与板块构造理论的关系、活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与利益和活火山的监测、曾经的火山活动与生物毁灭、单成因火山研究等。火山—构造是未来火山学研究的一个方向,通过火山与构造关系的研究以揭示火山的分布和地球的演化。火山喷出的岩浆是其通过地下以岩墙或管道形式为通道运移到地表的结果。中朝边境上的长白山的位置是个特例,应当值得深入的研究。中国分布有许多新生代火山,它们是否为单成因火山、这些火山在成分上是否有演化规律、它们的分布与大地构造的关系等都有待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