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36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50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72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38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91.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 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2—11月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对广东省流沙湾海草床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 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动物共有49种和13类浮游幼虫, 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和浮游幼虫所组成。优势种共有20种(类), 4季均为优势种的种类有2种: 针刺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年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4.8ind/m3和132.2mg/m3, 高峰期位于夏季, 低谷位于冬季, 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浮游动物生物量与丰度、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与叶绿素a和水温呈较明显的相关性, 而生物量和丰度与盐度和PO43?呈负相关, 与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2.
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苔原带调查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火山活动干扰,长白山各坡向植被演替进程表现出较大差异,东坡植被演替处于早期阶段;而北坡出现岳桦(Betula ermanii Charm.)上侵现象;南坡植被演替处于二者之间。经过多年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首次提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出现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Kom.)Y.L.Chang)侵入苔原的现象。调查显示小叶章呈现从低海拔处向高海拔逐渐侵入的趋势,威胁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 Pall.)及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 Linn.)等苔原带植物的生存,并导致苔原带景观变化。在调查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基础上,根据苔原带的环境变化设计了小叶章移栽与增温实验、小叶章种子着床实验。实证了小叶章上侵是火山喷发后植被演替的一个特殊阶段,并提出长白山苔原带西坡小叶章上侵代表了岳桦林带上移的理论。  相似文献   
993.
2011年8月,在辽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采集土壤样品,在室内对土样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芦苇群落退化演替过程中,芦苇沼泽土壤营养元素和含盐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芦苇群落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变化也有相似规律,二者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中氮和磷的来源主要是动植物残体积累;土壤速效钾和易溶盐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营养元素和含盐量的垂直分布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易溶盐含量逐渐降低,但全磷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鸟类迁徙规律,揭示鸟类整体迁徙动态变化,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每月下旬日落前3 h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对南沙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 2014—2018年共记录到鸟类139种,以冬候鸟为主。2)鸟类物种数年际波动较大,丰富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即鸟类种类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3)鸟类月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候鸟迁徙规律,越冬期急速上升,繁殖期平缓。越冬水鸟迁飞时间有提前的趋势,且在富有食物来源的浅水滩涂地和在无瓣海桑等高大茂盛的红树林群落有更多种类与数量的水鸟分布。最后,建议在注重绿化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同时,保护和管理鸟类的栖息环境,适当扩大滩涂地面积,增加红树林种植面积以及合理地围垦,科学维持浅水滩涂和红树林种植面积比例,吸引更多越冬候鸟。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探讨干旱沙区土壤结皮发育对草本植物土壤种子库的影响,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已发育土壤结皮的区域为场所,通过野外调查与土培萌发的方法,对土壤结皮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表特征及草本植物土壤种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结皮前期向藓类结皮的演替导致地表微形态、结皮层厚度均出现明显的变化,并在不同发育阶段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P<0.05)。(2)随着土壤结皮不断演替,种子库中沙生物种逐渐退出、旱生物种陆续出现,优势种演变为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画眉草、雾冰藜、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画眉草、盐生草→画眉草。(3)在土壤结皮整个演替过程中,种子库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峰值在藻类-地衣结皮阶段),地衣-藓类结皮阶段(或更高)各指标值均显著小于结皮前期(P<0.05);同时,种子库水平分布逐渐均匀化、垂直分布趋于结皮层,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明显降低。因此认为,土壤结皮发育不仅通过增强地表稳定性、改变地表微形态影响种子库的空间分布,还通过改变土壤生境条件影响地上植被对种子库的贡献能力。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舟山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内在关联,在2019~2020年对舟山附近海域1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丰度、生物量、相对重要性指数(IRI)、Cluster聚类以及PCoA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主要影响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共在舟山海域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8种,甲壳动物8种,软体动物7种,棘皮动物6种,刺胞动物3种、纽形动物2种,星虫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两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32ind./m2和5.59g/m2,纽虫(Nemertea)是丰度的最大贡献者,而星虫爱氏海葵(Edwardsia sipunculoides)和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则是生物量的最大贡献者;2020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总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2019年,且两年舟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总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舟山邻近海域。与舟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最相关的环境因子是水深、底层水盐度和硝态氮(NO3),这三个环境因子彼此相关性显著,随着盐度的增加,水深逐渐增加而硝酸氮含量则显著降低,群落物种数、丰度和丰富度则显著增加。通过对舟山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内在关联的研究,有望为东海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珊瑚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一类主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够构建、稳固礁体,而且与造礁石珊瑚关系密切,其对造礁石珊瑚幼虫附着的促进作用是退化石珊瑚群落恢复的关键。但是,面对未来气候变化,珊瑚藻对珊瑚幼虫的诱导作用会如何响应,以及该过程是否与藻体共附生细菌群落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孔石藻(Porolithon onkodes)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pCO2和温度培养孔石藻31 d,研究不同处理后孔石藻对鹿角杯形珊瑚幼虫附着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藻体共附生细菌群落的变化情况,探究细菌多样性与孔石藻对珊瑚幼虫诱导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酸化(1200 ppm/1800 ppm pCO2)和升温(30 ℃/32 ℃)均没有显著影响孔石藻诱导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幼虫附着,其中温度30 ℃,pCO2 1200 ppm时,珊瑚幼虫附着率最高100.00%。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孔石藻共附生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等菌群构成,其中变形菌门含量达到40.34%~73.45%;与酸化相比,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其中32 ℃处理组具有更高的细菌多样性,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显示不同温度和CO2浓度处理组,在门、纲、属水平上细菌多样性、丰度及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推测这可能与孔石藻诱导珊瑚幼虫附着不受温度和酸化影响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黄、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利用2014年春季在黄、渤海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 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 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并划分了浮游动物群落。共记录浮游动物78个种类(南黄海69种、北黄海42种、渤海47种), 浮游幼虫占比最高。研究海域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3 183.8±7 829.7 ind./m3, 剔除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后, 平均丰度为537.3±554.2 ind./m3; 平均生物量为409.1±517.5 mg/m3。夜光虫、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是黄、渤海的共同优势种。结合香农-威纳指数和累积优势度曲线分析, 渤海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最低, 北黄海次之, 南黄海的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表明, 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渤-黄海沿岸群落、黄海中部群落和南黄海-东海近岸混合水群落。相关性分析显示, 研究海域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  相似文献   
999.
以2020年8—9月在青岛近岸海域进行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海域共发现浮游动物成体29种,浮游幼虫14类,其中浅水Ⅰ型网调查发现成体27种,浮游幼虫14类,浅水Ⅱ型网发现成体24种,浮游幼虫12类;浅水Ⅰ型网和浅水Ⅱ型网调查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28.4 ind./m3、1 010.9 ind./m3;平均生物量(湿质量)为37.7 mg/m3、101.3 mg/m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18、2.11;平均丰富度指数为0.95、1.77;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54、0.70;浅水Ⅰ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略多于浅水Ⅱ型网,但浅水Ⅱ型网得出的丰度和生物量远大于浅水Ⅰ型网。在群落多样性评价指数方面,两种网具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地球》2011,(11):47-47
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演替等方面,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第四纪的时间范围从上新世末(距今约248万年)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