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62篇 |
地质学 | 230篇 |
海洋学 | 34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4篇 |
自然地理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3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12.
中缓倾角裂隙的存在是重要坝肩地质缺陷之一,中缓倾角裂隙发育规律、成因机制分析是研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我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中缓倾角裂隙空间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结合地质分析、微观电镜扫描和数值模拟,阐释了中缓倾角裂隙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河谷间歇性快速下切是中缓倾角裂隙密集带相间分布的主要形成原因;(2)中缓倾角裂隙的断裂形式以拉裂和拉剪并存为主,少部分试样表现为剪切破裂,力学机制与河谷下切地质演化相对应;(3)如果岸坡内存在断层、岩脉等软弱带,若软弱带宽度较大,则沿软弱带的整体松弛效应明显,而弱化中缓倾角剪应变增量带的分布;(4)若软弱带的宽度较小且距坡表距离较小时,一方面除沿软弱带倾角方向的应变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会使剪应变增量带自坡表至软弱带的中缓顷裂隙的集中程度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另外,岩脉间中缓倾角裂隙的密度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建立驳船型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的风倾力臂和船型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构造了与其主尺度及设计工况对应吃水、排水量和正浮状态侧向所受风倾力臂相关的3个无因次量——"相对力臂"、"相对排水量"和"相对吃水",使前二者的乘积与相对吃水呈现出线性变化关系,通过拟合直线得到风倾力臂的解析解,其有效性经6艘我国现役FPSO的设计数据和理论分析验证,结果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不同酸液条件下叙利亚灰岩溶蚀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SY/T 6526-2002《盐酸与碳酸盐岩动态反应速率测定方法》,利用高温高压酸岩反应仪进行了普通盐酸、有机盐酸、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与叙利亚灰岩粉末在两个目的层温度95 ℃和150 ℃下2.0 h的溶蚀实验。结果显示,五种酸液2.0 h的酸溶解率都在90%以上,普通盐酸、有机盐酸的溶蚀能力高于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三种缓速酸;95 ℃下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溶解慢、溶解率低,而150 ℃下是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适当条件下,“多相隔离”对H+抑制作用要比高粘度溶液强,而且随着酸液内部高分子之间链接复杂程度的提高,H+被束缚的程度也增大;温度提高增大了酸溶解率,对乳化酸、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影响比较显著,对普通盐酸和有机盐酸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The samples for microscopic study are all collected from the Hsitsocoal field situated about 50 li northwest of the Tzuhsieh city and 40 li east ofthe Matouchen station of Pinghan Railway.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相似文献
17.
以位于"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的皂角沱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崩塌所处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环境进行野外调查,分析崩塌的发育特征;采用不连续变形分析软件DDA,对坡体失稳崩塌的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地形放大效应在震中区是客观存在的,具倾向坡外的陡倾控制性结构面的高陡突出地形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该坡体崩塌失稳模式为:峰值加速度放大→增加的振幅迫使岩体沿陡倾坡外的控制性结构面迅速拉裂→沿滑动面发生崩滑→高速脱离滑源区→巨大的势能和动能驱动块体做长距离运动。通过数值模拟可知,随着斜坡坡高的增大,地震加速度和速度无论是在水平向,还是在竖直向均存在放大效应,但是水平向的放大效应较竖直向更明显;结构面监测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放大系数相比稳定的坡体要大得多,地震袭来,当遇到陡倾坡外的不连续结构面时,斜坡动力响应强烈,最终危岩体沿控制性结构面发生崩滑破坏。 相似文献
18.
19.
西南某电站右岸倾坡内夹泥裂隙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某拟建大型水电站的右岸岩体中存在倾向坡内的夹泥裂隙,通过对其的发育情况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认真剖析,认为该区内的倾坡内夹泥裂隙的成因并非正常卸荷引起,而是在构造的基础上,穹隆挽近期隆起的结果,为右岸坝肩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纠倾加固的工程实例研究目前较少,虽然既有地基基础加固措施很多,但是它们在黄土地区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文章在工程实践基础上,将微型桩与灰土桩两种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该加固结构的布置形式、施工工艺、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充分发挥各自优点,提高微型桩承载力,控制建筑沉降。通过纠倾加固工程实例,对微型桩结合灰土桩的加固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加固建筑从纠倾结束到沉降稳定,最大沉降量仅5.6 mm,表明微型桩结合灰土桩在黄土地区高层建筑加固工程中加固效果良好,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