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1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5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新疆绿洲型城镇的分布类型与兴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新疆绿洲型城镇的分布在宏观上具有环状、带状和零星点状的特点,基本遵循地形与水土分布规律,而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等需求是城市形成的主导因子.根据地貌类型,将新疆绿洲型城镇划分为6类,其中冲积扇型城镇约占全疆城镇的一半.自然灾害、水源减少、交通线路和城镇功能改变等,都可造成绿洲型城镇的萎缩甚至衰亡.  相似文献   
862.
内蒙古阿拉善盟生态环境“3S”技术定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承安  安春梅  杜斌  昝成功 《测绘科学》2005,30(3):78-79,82
20 0 2年,应用RS、GIS高新技术,对全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1 996年、2 0 0 0年、2 0 0 2年度定量动态对比监测,选择2 0 0 0、2 0 0 2年美国七号卫星ETM数据、1 996年美国五号卫星TM数据为新、旧时相,采用计算机影像融合、动态监测、监督分类等遥感技术,对全盟前后7年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遥感定量获取,在1 32个外业遥感样区的验证下,获得了阿拉善盟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建立了生态环境现状本底数据库。在“海量”的GIS数据库支持下,实现了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本文着重介绍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863.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替换了模式第三重嵌套模拟域中金塔绿洲及周围地区与实际不符的植被类型,对2004年7月5日金塔绿洲效应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白天绿洲是一冷源,这一现象可维持到3000m左右,临近地面沙漠绿洲温差最大,冷中心强度由低层向高层逐渐减弱;气压距平场低层为沙漠低,绿洲高,较高层则反之,转变发生在1300m。低层绿洲风盛行,随高度增加,辐散风渐弱;750hPa以上转为以背景风为主,存在向绿洲中心辐合的趋势;距平风场低层为辐散风,高层为辐合风,绿洲中部风速较小,越远离风场辐散(辐合)中心,风速越大;沙漠上为上升气流,绿洲基本上全为下沉运动所控制,但剖面图上显示绿洲上并不是只有一个闭合中心,且绿洲上、下沉运动的顶部高度也不一致,绿洲中心最低,两侧逐渐增高。最大下沉运动出现在绿洲边缘;绿洲低层分布着强度均匀的辐散区,而沙漠上则为零散辐合区,750hPa辐合区开始侵入绿洲,700hPa时绿洲基本为辐合区,绿洲边缘辐合最强,沙漠以辐散为主,分布少许辐合中心。比湿同湿位温具有相似特征,在一定高度以上,在下沉气流的作用和西风背景场的影响下等值线形成低槽形状,低槽中心从高层向低层、由西向东偏移。  相似文献   
864.
夏季金塔绿洲冷岛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金塔绿洲2003年7月31日~8月2日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金塔绿洲的温、湿、气压、风场演变。结果表明,绿洲上白天为湿冷中心,气压场表现为低层(850hPa)高压,高层(700hPa)低压。受背景场影响,温、湿、气压中心偏离绿洲中心,风场向背景风的垂直向辐散。但绿洲上的感热和潜热场形状不受背景风场影响,不产生变形、偏离,同绿洲形状重合。  相似文献   
865.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区和中下游沿黑河干流河床附近的潜水位埋深较浅,是维系地表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中游高台附近潜水位存在每年双峰值的变化,较之下游额济纳绿洲潜水位每年单峰值的变化更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在包气带剖面中,同一时刻水土势、含水量、含盐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采样点包气带土壤中易溶离子含量相对较低,全盐量小于5%,中游采样点土壤中以HCO3-为主,下游以SO24-为主,由SO24-、C1-和Na 、Ca2 组成的盐类构成了包气带土壤中的主要盐分.土壤中易溶离子含量自地表至潜水面之间随深度总体上呈减小趋势.植被的根系分布对包气带土壤含水量、水土势和易溶离子含量随深度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植物根系发育带的土壤中含水量、水土势和易溶离子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866.
《地理教学》2006,(9):44-45
新疆林业厅公布《新疆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新疆土地荒漠化正呈现“逆转”态势,荒漠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到2004年,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07.16万平方公里,比1999年减少2845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五年间,新疆每年新增17个像乌鲁木齐市这么大的绿洲。  相似文献   
867.
张华  安慧敏 《中国沙漠》2021,41(1):28-36
Google Earth Engine(GEE)是目前最先进的地理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平台,使遥感监测地表植被突破了数据获取难、本地存储量大、处理效率低的限制。基于GEE云平台计算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研究了1987—2019年民勤绿洲NDVI的时空变化,并通过一元线性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Hurst指数对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1987—2019年民勤绿洲NDVI年均值从0.172上升到0.230,多年平均值为0.244,1989—2007、2010—2016年呈上升趋势,1987—1989、2007—2010、2016—2019年呈下降趋势。年内NDVI-0.017—0.333,高值集中在每年4—10月。空间上来看,绿洲外围NDVI明显增大,绿洲向荒漠扩张。(2)1987—2019年民勤绿洲大部分区域NDVI基本不变,坝区、泉山区绿洲外围、湖区南部和青土湖呈增大趋势,坝区中部民勤县城区、湖区北部绿洲边缘呈减小趋势,基本不变、增大、减小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81.90%、16.25%和1.85%。(3)1987—2019年民勤绿洲NDVI变化稳定性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坝区东南部、泉山区东部、湖区北部荒漠区域;波动性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坝区、泉山区绿洲外围、湖区南部和青土湖。(4)未来民勤绿洲大部分区域NDVI变化趋势保持基本不变,坝区、泉山区绿洲外围、湖区北部和青土湖,NDVI未来有可能增大,坝区中部民勤县城区、湖区北部向荒漠过渡地带,NDVI未来有可能减小,基本不变、未来有可能增大、减小的区域面积分别占71.62%、12.96%、15.42%。  相似文献   
868.
王生霞  王飞 《中国沙漠》2021,41(2):231-241
利用NASA AVHRR NDVI 3g遥感资料计算得出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将NDVI>0.20区域视为绿洲,通过计算绿洲区NDVI的变差系数和线性斜率分析1982—2013年绿洲面积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地表径流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整体呈扩张趋势,扩张区域主要在绿洲边缘区、河流两侧和尾闾;小规模斑块绿洲的破碎度呈增加趋势,连片的绿洲核心区相对稳定;绿洲面积随着出山径流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山区降水量对绿洲变化的贡献率约为地表径流贡献率的一半,冰川融水对绿洲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自东向西依次增加,绿洲区降水的贡献率则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869.
依据樊自立等人对人工绿洲、天然绿洲的定义及分类,对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包含的要素进行提取,并根据前人对干旱区人工、天然绿洲适宜配比的研究,结合相应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塔里木河下游1990—2000年、2000—2010年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变化规律及其比例进行分析,探讨该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主要结果为:1990—2010年期间,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平均以19.09 km~2/a的速率增加,而天然绿洲平均以13.20 km~2/a的速率减少。输水前在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中,高覆盖草地面积减少了43.91%,湖泊面积100%消失,同时水库面积减少了45.28%;输水后,高覆盖草地面积减少量大有好转,10 a间只减少了6.79%,水库面积增加了392.44%。塔里木河下游流域在生态输水前,耕地增加了12.31%,生态输水后,耕地增加了30.37%。1990—2010年间,而绿洲总面积(人工+天然)不变,变化主要是发生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之间的相互转化,天然绿洲逐渐被人工绿洲替代,平均每增加1份面积的人工绿洲就要失去1.1份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870.
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自组织过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对植被自组织过程研究进展评述的基础上,研究了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格局40年来自组织及种群自疏过程,发现在干旱区,特别是降水量200mm以下的荒漠区,绿洲边缘雨养或者降水和地下水共同维系的沙丘人工植被也会发生自组织过程,原来基本均匀栽植的植被出现斑块化,最大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聚集度在20~30a出现,但种群自疏过程并未遵循随植被发育年龄变化的规律,而与生境与绿洲的距离及生境地下水埋深显著相关。未来应加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条件下植被格局发生突变的阈值范围的研究,也应加强干旱区人工植被自组织过程及其变化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