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1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5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盆地绿洲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6,自引:19,他引:7  
吕世华 《高原气象》2004,23(2):171-176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5非静力平衡模式,通过三重嵌套的降尺度方法,没计理想化的圆形盆地地形和绿洲,模拟研究了盆地绿洲环流及边界层特征。发现盆地感热随地形高度而变化潜热随地形高度没有变化,仅与下垫面特征有关。盆地绿洲感热小,潜热大,绿洲气候效应明显。盆地绿洲形成的环流与地形环流一致,这有利于加强地形环流。但地形形成的环流强度比绿洲环流要弱得多。盆地绿洲对大气边界层的湿度影响很明显。绿洲的水汽输送通过地形下沉气流加强,使山谷绿洲的气候效应得到加强。结果表明,盆地绿洲由于其地形环流与绿洲环流一致,故使绿洲效应加强。  相似文献   
802.
近50年河西绿洲地面风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李振朝  韦志刚  高荣 《高原气象》2004,23(2):259-263
根据河西绿洲13个气象台站1951年1月—200O年12月的地面风资料,统计分析了河西绿洲地面风的时空变化特征。河西绿洲大多数台站夏季盛行偏东风,冬季盛行偏西风,各站的最大风速一般出现在春季。绿洲中静风频率较高,绿洲各站地面风平均风速在20世纪5O年代有一峰值,但时间跨度较短,之后波动增加,至70年代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减少。河西绿洲大部分台站从70年代盛行风向发生了改变。河西绿洲一些站的地面风向存在昼夜反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803.
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通过对绿洲农业结构的调整的内涵与原则的探讨,论述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和主导产业的选择,认为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绿色饲料业)和园艺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流通业是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绿洲农业结构,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绿洲农业的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804.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许英勤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4,27(2):193-198
以塔里木河下游垦区为研究区,对其1986~2000年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变化主要体现在:(1)随着人类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提高,区域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主要是以人类活动造成的灌木疏林地、低质草地和草地的退化为主;其次,人工绿洲的开垦多在这三类用地上;此外,水库蓄水面积的增大,淹没了部分这类用地。(2)从斑块的绝对面积来看,始终是以荒地和低质草地为主,且荒地、水浇地、水田、水域和沼泽在两个灌区都是逐步增加的,荒地面积的增加反映了研究区生态退化趋势较为严重。(3)从斑块转移概率来看,研究区居民地、荒地、低质草地以及水浇地至少有94%以上的面积是保持其原来状况的;而沼泽的转移概率达到84%以上,主要转移为水域。反映了区域绿洲景观的主体仍然是以荒漠为背景的强烈人为干扰的人工绿洲景观.以及人工绿洲对水资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805.
绿洲生态预警信息系统初步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生态预警信息系统是实现绿洲区域生态环境评价、预警及动态监测的先进手段.将为绿洲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辅助决策信息。论文对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系统总体逻辑结构、系统功能、分级权限等进行了初步设计,以期为绿洲生态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806.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复杂性科学,引入涌现、协同、“吸引盆”等概念和模型,从涌现生成、协同维生、临界相变三个维度构建绿洲城镇化演进的理论框架。对绿洲城镇化的生成、演化和转型的过程与机理进行系统剖析,并据此对诺瑟姆曲线进行新的解读。研究表明:① 绿洲城镇是以人为核心的绿洲地域系统在多时空维度上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涌现现象,涌现形成的条件包括生成主体、自组织与受限生成机制、环境策略;② 竞争与协同机制维持了绿洲城镇化系统的生命活力与进化稳定,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系统不同层级具有不同的协同维生机制,根据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的协同度和有序度可以识别系统演化方向;③ 绿洲城镇化过程实质上也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相变,该过程是一个渐变与突变、有序与混沌、稳态与非稳态的辩证统一;④ 时空间的正负反馈机制使绿洲城镇化复杂性与有序性不断提高,且不断向自组织临界态靠近,城镇化系统外在表现为活力与多样性增强。  相似文献   
807.
典型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可视化模拟初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新疆绿洲集中了全疆90%以上的人口和95%以上的社会财富。绿洲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LUCC)在新疆生态环境变化中起到主导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新疆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绿洲环境变化需要成熟的技术和有效的方法,规划与决策同样需要有效的交流途径和方式。目前,地图、遥感和GIS结合的应用方法,已经非常普遍应用到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研究中,并有效地揭示景观要素的空问分布、相互关系和时空模式。由于这些方法表现三维景观时,容易产生空问信息的丢失和理解的困难,且不易再现环境的动态变化。GIS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可模拟真实景观和再现时空变化过程。本文以三工河绿洲为例,针对新疆典型绿洲的LUCC,对GIS与VR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的认识典型绿洲LUCC的途径,为有效地认识和研究绿洲环境变化、设计和规划它的未来,提供了动态交互的可视化模拟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808.
IntroductionNatural oases in the Gobi Desert arespecific ecosystems forming in the zones offresh(or slightly saline)groundwater dischargeconfined to tectonic faults[1].Until recently,theirenvironmental peculiarities remained poorlystudied.Before the 1980s,the only data on thenatural oases in the Transaltai Gobi and theirvegetation conditions were published by LavrenkoandYunatov[2].More ample and versatile data on the oasesecosystems were obtained by the Soviet-MongolianBiological Expeditio…  相似文献   
809.
水肥耦合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干旱区绿洲农田玉米水肥耦合试验为基础。利用含有根系吸水项的一维土壤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蒸散、根系吸水、土体贮水量变化以及田间土壤水量平衡。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初期以棵间蒸发为主,其后则是以植株蒸腾为主;玉米在30-40cm土层吸水速率达到最大值;玉米灌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与85%对土壤0~80cm土层贮水量的贡献是相等的,并且高肥力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根系的吸水能力,高灌水可增强玉米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但对于提高水肥利用率来说,理想的处理为中肥中水。  相似文献   
810.
研究柽柳的分布格局对种群结构与动态变化的影响,对阐明柽柳林生态系统的形成与维持种群的稳定性、种群的生态特征和更新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额济纳绿洲中荒漠河岸林的主要树种多枝柽柳进行连续样方调查,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法对多枝柽柳的格局规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枝柽柳分布类型为集群分布,格局规模为8 m×8 m,格局强度随着尺度的增加而减小,多枝柽柳呈现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不高,集群强度依赖于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