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6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61.
刘瑞娜  陈鹏 《气象科技》2016,44(6):1060-1065
基于2010—2014年安徽省78个市县茶园面积资料,把安徽省茶叶种植基地县划分为3个茶区。利用1980—2014年早春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计算了茶区各基地县春霜终日、春霜日数和不同等级霜冻害发生频率,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5a安徽省茶区平均终霜期南部早于北部;春霜日数皖西大别山茶区出现最多,皖南黄山茶区最少。特晚终霜日和偏晚终霜日的指标日皖南宣城茶区均明显迟于皖西和皖南黄山茶区。特晚终霜日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偏晚终霜日主要发生在80年代和90年代。近35年轻度春霜冻皖西大别山茶区(六安)发生频率最高,中度和重度春霜冻皖南宣城茶区(绩溪)发生频率最高,轻度、中度和重度春霜冻发生频率均随年代呈下降趋势。依据风险分析理论对安徽茶区基地县进行了春霜冻风险分析,得出其风险的空间分布特点,结论可为指导春茶生产提供气象保障。  相似文献   
62.
利用福建省内68个地面测站1981—2011年1—4月、10—12月逐日观测资料,结合最低地表温度、天气现象、最低气温作为福建霜冻判别指标,探讨福建霜冻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形势。研究发现:1)福建年平均霜冻天数、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等值线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台站海拔高度具有良好相关性。区域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无霜冻期总体分别呈推迟、提前、延长的变化趋势。2)全省大范围霜冻天气呈现发生频率低、过程持续时间短、总体逐渐减少的特征。3)霜冻越强,发生越晚,结束越早,且出现天数越少。4)随着形势场特征线略有南压,霜冻逐渐增强,反之减弱。  相似文献   
63.
利用焉耆盆地3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初终霜冻日、无霜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多项式趋势、M-K检测等统计方法,分析焉耆盆地54a来霜冻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平均初、终霜冻整体均呈显著线性后推趋势,平均分别后推了3d和21d,终霜冻推后速率大于初霜冻,无霜期呈缩短趋势,平均缩短了18d,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平均初、终霜冻及无霜期分别于1987年、1985年、1967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初、终霜冻均表现为由提前转为明显推迟,无霜期表现为由延长转为缩短.(3)焉耆盆地特早、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分别为7%和22%,发生在60年代到90年代,特晚、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分别为4%和11%,多发生在70年代和90年代,21世纪各出现一次。(4)终霜日显著推后,无霜期缩短,是今后焉耆盆地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4.
崂山顶、涧、沟、坡、麓、滩、岬-带巨砾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崂山的地貌景观十分复杂,形成众多的奇山异石。研究发现:更新世期间,崂山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从水下到山巅都留下古冰川活动的印记。崂山的冰碛物具有不成层、无分选、杂乱无章、大小不一、由带有磨光面的、个体差别很大的和带有棱角的岩块、砂等堆积而成,部分冰碛物伸入海下。崂山古冰川冰碛物的堆积地貌主要有终碛堤、冰碛丘陵和侧碛堤三种类型。崂山古冰川侵蚀地貌有:(1)拖蚀(拔蚀)岩块;(2)磨光面;(3)古冰斗;(4)“刃脊”、角峰、哑口;(5)削断山嘴“U”型谷;(6)冰臼。崂山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发现,对研究崂山地貌演化和第四纪黄渤海陆架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对宝鸡市2010年4月14日、2013年4月6日和2018年4月7日三次霜冻天气气象服务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霜冻天气气象服务要点:提前准确预报是基础,全方位信息发布是手段,领导重视是关键,各方联动组织防范是核心。霜冻预报预警24 h以上提前量,有利于实施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6.
平远县近45年霜冻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达承  刘导 《广东气象》2009,31(4):26-27
利用平远1961—2005年45年逐日观测资料,对霜冻出现日数及其年、月变化和初、终、无霜期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随时间推移,平远的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无霜期越来越长。  相似文献   
67.
根据霜冻发生的天气条件,采取几种霜冻防御方法,在鲁中山区丘陵地带大樱桃种植区进行霜冻防御试验,并比较分析试验采用的三种不同方法,在不同降温条件下、不同地形、不同风向条件下取得的不同效果,找出适合该地区防霜冻的方法。结果表明:鲁中山区东北部丘陵地区对其霜冻防御首选方法就是根据当时风向在上风位置进行大面积熏烟,结合整个园区喷水作业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统计分析粤西北1964~2006年霜日、初终霜期的多年平均特征,以及霜、冰日形成期间的典型气象要素场特征。结果表明:粤西北年霜日从高纬向低纬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年霜日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初霜日由北向南推迟,而终霜日则相反;霜形成过程中有90%以上02:00晴空无云,地表最低温度为-1.9~2.0℃;结冰过程,地表最低温度为-5.9~0℃;霜、冰形成过程中,静风情况下,08:00相对湿度高于非静风情况。  相似文献   
69.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6年西北太平洋 (含南海) 热带气旋资料, 研究了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超强台风 (近中心最大风速≥58m/s, 简称超强台风Ⅱ) 频数、强度和初、终旋日期的变化特征都不同于其他级别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总频数有长期减少趋势, 主要由热带低压和超强台风Ⅱ的长期减少趋势引起; 随着热带气旋强度增强, 出现月最大频数的月份逐渐推迟; 超强台风月频数最大值发生在秋季; 超强台风Ⅱ频数的年变化与除了超强台风Ⅰ(近中心最大风速为51~58m/s) 外的其他级别热带气旋反相关; 受超强台风Ⅱ减少影响, 热带气旋年平均最大风速有减小的长期趋势; 热带气旋的初、终旋日期没有显著的长期变化趋势, 但超强台风Ⅱ的初旋日期有推迟趋势, 终旋日期有提前趋势, 发生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70.
由于冷空气和地面辐射降温的共同作用,2009-03-13夜间—14日早晨,黔南州6个地区出现了霜冻,其中4个地区出现了冻害,以惠水县最严重。利用天气系统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结合地面小图,分析4个地区要素变化和地形差异,寻找异同点,得出惠水霜冻成灾比其他地区为重的原因如下:惠水地区处于较平坦的带状洼地,地理条件更利于平流—辐射降温,冷空气入侵时的降水结束得比其它地区早,雨量也不大,转晴的时间也较早,这样空气湿度较其它地区更干;夜间开始降温后,受局地小高压控制,维持了晴好天气使辐射降温大于其他地区,霜冻较其他地区严重。最后对惠水的霜冻灾害评估,受灾的作物以马铃薯最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