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6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春季的霜冻事件是北半球温带地区与农业相关的最严重的极端事件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整个中国地区春霜冻的变化趋势和未来可能变化有利于增进人们对春霜冻的认识,对我国未来农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不易受离群值影响且考虑了自相关的非参数方法,在分析1960~2020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24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模式模拟的中等辐射强迫(SSP2-4.5)情景下的逐日最低温数据,在评估模式模拟性能后对中国地区未来(2021~2100年)的春霜冻日数、终霜日的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1991~2020年气候态相比的全国平均的距平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全国约60.3%站点的春霜冻日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3.5~0 d(10 a)^(-1)],40%站点的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4.3~0 d(10 a)^(-1)];全国平均的春霜冻日数呈^(-1).3 d(10 a)^(-1)的显著减少趋势,终霜日则呈^(-1).7 d(10 a)^(-1)的显著提前趋势。2)2021~2100年,预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霜冻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1).6~0 d(10 a)^(-1)],终霜日则呈显著提前趋势[^(-1).4~0 d(10 a)^(-1)];全国平均的春霜冻日数呈现-0.8 d(10 a)^(-1)的显著减少趋势,终霜日呈现-0.8 d(10 a)^(-1)的显著提前趋势。  相似文献   
112.
113.
《山西地质》2014,(4):6-6
近日,由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承担的“中国重点海域地应力观测及综合研究”海洋地质调查项目,圆满完成了三沙石岛两科1A井深孔地应力现场测量。西科1A井位于西沙宣德群岛永兴岛东北部的石岛东南侧,钻孔终孔深度1268.07米,其中套管安装深度1008.48米。针对复杂恶劣的钻孔地质条件,项目组制订了周密的实验方案,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全部测量环节,并取得了可靠的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114.
The temperate monsoon area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region but late spring frosts have frequently caused significant damage to plants there. Based on phenological data derived from the Chinese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CPON), corresponding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2 study sites and phenological modeling, changes in flowering times of multiple woody plants and the frequency of frost occurrence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se analyses, frost risk during the flowering period at each site was estimated. Results of these estimates suggested that first flowering dates (FFD) in the study area advanced significantly from 1963 to 2009 at an average rate of -1.52 days/decade in North-east China (P〈0.01) and -2.22 days/decade (P〈0.01) in North China.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number of frost days in spring decreased and the last frost days advanced across the study area. Considering both flowering phenology and occurrence of frost, the frost risk index, which measures the percentage of species exposed to frost during the flowering period in spring, exhibited a decreasing trend of -0.37% per decade (insignificant) in Northeast China and -1.80% per decade (P〈0.01) in North China, implying that frost risk has reduced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These conclusions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agriculture and forest managers in devising frost protection schem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15.
北京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祚芳 《地理科学》2011,31(4):459-463
应用1960~2009年逐日气象记录,在对观测资料进行均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地区极端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过去50 a北京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以0.23℃/10 a以及1.02℃/10 a的线性倾向率显著增加,在1988年前后存在明显的增暖性突变。1997~2009年间北京高温日数最多,霜冻日数最少。1980年起,北京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及其增温率明显高于近郊和远郊,高温日数维持市区多于近郊,近郊多于远郊的格局。近、远郊极端最低气温温差高于城、近郊温差。  相似文献   
116.
2004年入冬后清远市首次低温霜冻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2004年12月5~14日清远市北部地区出现的大面积连续低温霜冻天气,发现低温的出现与850hPa的负变高和露点温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霜冻出现和结束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7.
1981-2010年西藏霜冻日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西藏38 个气象站点1981-2010 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 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霜冻日数的年际、年代际、异常、突变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霜冻日数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3~14.6 d/10a(37个站P < 0.0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霜冻日数减幅在增大。在10a 年际变化尺度上,大部分站点霜冻日数20 世纪80 年代为正距平、21 世纪初为负距平;90 年代霜冻日数以正距平居多。有8 个站点霜冻日数存在突变点,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以1997 年居多。特多霜冻日数发生频数为0~3 次,多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特少霜冻日数频数介于0~4 次,以21 世纪初居多。特多霜冻日数发生频次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关系不密切,而特少霜冻日数发生频次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8.
利用河源市观象台1953~2010年最低气温≤5℃的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源市近58年来低温和霜冻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河源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12月和1月是低温和霜冻天气出现最多的2个月份;初低温日和初霜冻日存在较明显退后趋势,终霜冻日存在明显提前趋势,但终低温日的提前趋势不明显;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分别在1976年和1994年发生突变;低温日数存在2~4年、8年左右和准14年的周期变化;霜冻日数存在2~3年、5~7年和准13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19.
2010年河南省晚霜冻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4月13-15日豫西、豫北一带冬麦区出现的晚霜冻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霜冻由来自超极地路径的冷空气经寒潮关键区后入侵河南,与后期补充南下冷空气的共同作用形成,高空500hPa主要影响系统为旋转南下的横槽。这种类型的冷空气活动在春季更易给豫西北、豫西带来强降温、霜冻害天气。而前期气候干旱导致土壤失墒,易发生霜冻害;当时小麦正处于拔节一抽穗的低温敏感期,抗寒能力较弱,加重了霜冻害程度。  相似文献   
120.
山西近50 a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周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霜冻日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和耕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山西62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0年的逐年初霜冻日及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山西初霜冻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近50 a平均初霜冻日的时间分布总体为推后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霜冻日提早显著,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霜冻日明显推后。2)山西近50 a平均初霜冻日的空间分布为"5级阶梯"型分布,从9月中旬到11月上旬,自北向南相继出现初霜冻。3)M-K突变检验表明,山西近50 a平均初霜冻日在1989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4)山西近50 a初霜冻日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部分地区初霜冻日有推后的趋势,但南部和中南部的部分地区初霜冻日有提前的趋势。5)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的初霜冻、轻微初霜冻、中度初霜冻和重度初霜冻发生的主周期分别为5 a、2 a、5 a、6 a;目前山西正处在初霜冻和轻微初霜冻的推后期、中度初霜冻和重度初霜冻的提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