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波斯湾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支点。目前,波斯湾盆地已发现油气田1 917个,已探明油气可采储量2 039×108 t,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约700×108 t,勘探潜力巨大。基于国际油公司资产并购及剥离呈现“欧进美退”的新形势下,分析了波斯湾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勘探现状与潜力,并探讨了该地区油气投资现状以及中国油公司在该地区的发展对策。结果表明:波斯湾盆地是在前寒武纪基底上发育的古生代—中生代陆缘盆地与新生代大型前陆盆地的叠合盆地,发育3套主力烃源岩、4套主力储盖组合,油气地质条件非常优越;波斯湾地区地缘政治进入调整期,油气合作环境差异性大,建议在该区的主要资源国采取“一国一策”油气发展对策,有效化解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2.
为对我国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通用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作出科学的适用性评价,以改进相关技术,提升我国“一带一路”海上合作影响力,文章结合应用场景和技术本身,首先构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通用技术适用性评价模型,然后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通用技术的评价方法,最后将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运用至白龙浮标的技术适用性评价并得到适用性结论即“适用”。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可被探索应用于衡量我国自主海洋科学技术在“一带一路”海上合作中的实施效果,为“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3.
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打开了近代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他命名的“丝绸之路”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认同并沿用至今。国内学界对李希霍芬学术贡献的评述聚焦于他对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的贡献,但对其研究成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价值尚缺少深入的总结。本文分析李希霍芬到中国考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基础文献,梳理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间在中国的历次考察路线和主要考察内容,以及与中国古“丝绸之路”相关的考察计划;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总结分析了李希霍芬对中国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贡献,如区位分析、“联系”与“流”的分析、农业地域差异分析、人地关系分析、制度与文化因素分析等;最后提出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研究对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及人文-经济地理学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4.
中国与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中欧的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中欧经贸联系仍主要通过海运完成,中欧港口航运网络的连通是贸易畅通的保障,因此,研究中欧港口航运网络的发展演变对于认识和保障中欧贸易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近20 a的3个时间断面(1995、2005、2015年)航运数据,构建中国与欧洲各港口航线联系网络,并通过刻画港口航运网络的复杂性特征,揭示不同港口节点可达性变化的空间分异,进而从中转港体系、网络组织结构两方面探讨中欧航运网络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① 1995年以来,中欧航线联系的港口节点显著增加,网络覆盖范围明显扩大。2005年和2015年网络均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特性;不同港口航线联系的广度、深度和可达性变化差异明显,其中84%的港口可达性增强,地中海和阿拉伯海沿岸少数港口可达性减小。② 中欧航运网络的中转港体系由“V”型转变为“U”型,核心中转港出现分化、中转节点逐渐体系化,中转路径趋于多元化,网络稳定性增强。③ 中欧航运网络的轴—辐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网络运行效率明显提升,航线联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中欧港口航运网络的轴—辐空间结构经历了“三角型”“均衡哑铃型”和“非均衡哑铃型”3个阶段,最终形成以上海港和鹿特丹港为主枢纽的多层次轴—辐空间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95.
我国远洋渔业事业正式起步于1985年3月10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通过设立功能性海外机构,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的海外业务得到顺利开展。借助计量回归分析,笔者发现我国远洋渔业外直接投资,以资源为导向。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国远洋渔业企业海外市场将进一步开拓。伴随国际竞争的加剧,兼并与收购将成为远洋渔业企业海外拓展的主要方式;在跨国经营时,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要遵守我国和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正确处理好中外籍员工关系,建议设立可为多家企业同时提供服务的共享性基地。  相似文献   
196.
任国梁 《山西地质》2011,(4):8-9,13
通过多家地勘单位在内蒙古中部乌拉山一带多年的地质工作,区域铁矿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目前该区铁矿资源储量已接近中—大型规模,具较强的找矿潜力。对两个典型铁矿床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找矿方法及找矿标志,明确了在内蒙古中部乌拉山一带寻找磁铁矿矿床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7.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总被引:39,自引:12,他引:39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剖析了其空间内涵,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最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地缘政治、国别地理、对外直接外资理论、交通运输优化组织等。  相似文献   
198.
“一带一路”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提供的18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预估了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2.6、RCP4.5、RCP8.5)下“一带一路”地区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情景下,“一带一路”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未来将会持续上升,升温幅度随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在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下,到21世纪末期,平均气温将普遍升高5℃以上,其中北亚地区升幅最大,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升幅最小。对于降水的变化,预估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将增加,其中西亚和北亚增加最为明显,而且在21世纪中期,RCP2.6情景下的增幅要比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偏大,而在21世纪后期,RCP8.5情景下降水的增幅比RCP2.6和RCP4.5情景下的偏大。未来极端温度也将呈升高的趋势,增温幅度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高排放情景大于低排放情景。而且在高纬度区域,极端低温的增暖幅度要大于极端高温的增幅。连续干旱日数在北亚和东亚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而在其他地区则呈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在“一带一路”区域总体上将增强,增强最明显的地区位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  相似文献   
199.
徐文明  朱显平 《地理科学》2020,40(12):2046-2054
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地区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价值与驱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地区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主要结论如下:①新结构经济学通过要素禀赋的内生驱动,产业梯度转移通过竞合效应与传导机制,顺向投资通过效率寻求型顺向投资、市场寻求型顺向投资和资源寻求型顺向投资,进出口贸易通过贸易自由化竞争效应、贸易结构先导效应、市场规模扩张效应共同驱动粮食产业优化升级;②东北地区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粮食增长不稳定、增速不可持续性、种植结构需要继续优化以及种植质量和农产品效益亟需提升的问题;③未来东北地区需要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粮食产业链价值增值为着力点、以顺向投资为重要途径,以进出口贸易为突破口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0.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直接影响着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基于农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使用定量的脆弱性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普遍处于较高的程度,77.1%的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中度和重度脆弱,且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中亚、西亚和蒙古脆弱性较高,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俄罗斯、独联体和中东欧脆弱性较低;② 1980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农田生态系统暖干化趋势明显,暖干化区域面积占64.06%,暖干化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③ 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由低到高的气候变化区依次为暖湿区、冷湿区、暖干区、冷干区。暖湿区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最低,而冷干区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最高。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其耦合关系控制着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其中降水变化趋势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加强各国之间的农业国际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