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84篇 |
免费 | 2235篇 |
国内免费 | 23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5篇 |
大气科学 | 97篇 |
地球物理 | 660篇 |
地质学 | 10114篇 |
海洋学 | 2136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595篇 |
自然地理 | 10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367篇 |
2022年 | 501篇 |
2021年 | 542篇 |
2020年 | 436篇 |
2019年 | 431篇 |
2018年 | 332篇 |
2017年 | 348篇 |
2016年 | 373篇 |
2015年 | 455篇 |
2014年 | 606篇 |
2013年 | 492篇 |
2012年 | 598篇 |
2011年 | 631篇 |
2010年 | 537篇 |
2009年 | 552篇 |
2008年 | 559篇 |
2007年 | 464篇 |
2006年 | 455篇 |
2005年 | 466篇 |
2004年 | 479篇 |
2003年 | 438篇 |
2002年 | 362篇 |
2001年 | 446篇 |
2000年 | 411篇 |
1999年 | 391篇 |
1998年 | 340篇 |
1997年 | 361篇 |
1996年 | 389篇 |
1995年 | 337篇 |
1994年 | 291篇 |
1993年 | 245篇 |
1992年 | 269篇 |
1991年 | 264篇 |
1990年 | 222篇 |
1989年 | 165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3篇 |
195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01.
902.
东濮凹陷低渗致密储层的沉积-成岩特征表现为砂层薄、粒度细、沉积非均质性显著;埋藏深度大于3700m,压实作用、晚期自生伊利石-绿泥石和二氧化硅胶结作用强。储层具有小孔极细喉孔隙结构,表面积大,渗透率对围压的敏感性强,地下真实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介于10% --3--3μm 2.研究认为,东濮凹陷致密砂岩气藏大多产出于盆地次级深洼陷中,具有高压水溶气的成因机制,这是由储层的低渗性、较高的毛细管准数、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高温-高压以及充足-近源的天然气供给等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03.
晚二叠世初期,在晴隆大厂一带,以"大厂层"为基底的山间盆地中,形成了一条自北东流向南西的规模较大的曲流河。该河流微相发育,其沉积物包括河道砾岩、边滩砂屑岩和洪泛平原泥质岩等。这套沉积地层上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与"大厂层"或局部与中二叠统茅口组接触。此乃峨眉地幔隆起边缘的沉积效应。 相似文献
904.
905.
906.
张昆山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39(1):89-95
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应用BS1-1取心井资料进行泥岩颜色、岩石组合、沉积结构、构造、粒度分布、沉积韵律等相标志分析,对BS油藏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BS油藏PI油层组为扇三角洲前缘远端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分布范围有限,仅在断层附近发育,河道前端受湖浪作用改造明显,前缘席状砂发育,偶见远砂坝,河道间微相不发育。沉积微相类型控制了储层类型及其展布方式和储集性能,沉积微相展布对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生储盖组合良好,为油气有利富集相带。 相似文献
907.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地表风沙流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国家林业局磴口荒漠生态站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积沙仪,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5种典型下垫面近地面(0~100 cm)的风沙流输沙量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输沙率(q)随高度(h)增加呈幂函数(q=ah-b,R2≥0.8409)规律衰减,随风速(v)增大呈幂函数(q=avb,R2≥0.9256)规律增加,42.8%~70.7%的输沙量分布在10 cm高度内,67.6%~90.0%的输沙量分布于30 cm高度内。当地表植被盖度达到40%以上时,输沙率下降至无植被覆盖地表输沙率的6.6%以下,可有效阻止地表风蚀。(2) 沙物质主要由粒径为50~250 μm的细沙和极细沙构成,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服从单峰态分布,峰值在100~250 μm。随高度增加,风蚀物粒径范围趋于变窄,粒径趋于更细。(3) 起沙风多出现在WSW和NW方向,占全年起沙风的53.19%。风沙流中跃移输沙、蠕移输沙的空间分布在理论上应与风向频率分布基本一致,差异性主要由各方位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导致。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防沙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08.
909.
910.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库木库里盆地新生代沉积建造、孢粉、阶地热年龄、沉积响应的调查研究,得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一全新世形成的三套磨拉石建造代表青藏高原最强烈的三次隆升作用;自渐新世以来到上新世晚期高原隆升幅度达1500~2000m,更新世、全新世高原隆升了约2500m,46.4Ka.Bp至今高原隆升了约44m;青藏高原的隆升速率由渐新世开始有愈来愈强烈的趋势,预示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根据库木库里盆地沉积演化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早中渐新世早期隆升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稳定剥蚀夷平期、早中新世中晚期小幅隆升期、中中新世较稳定剥蚀夷平期、晚中新世振荡隆升期、上新世快速隆升期、更新世一全新世强烈隆升期共七个隆升阶段;并探讨了高原隆升引起的气候干燥、生物灭绝、荒漠化等多种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