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294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为更好了解中国区域更新世晚期现代人行为,本研究对广西独山洞遗址更新世晚期新发现的赭石样品进行报道,并结合科技考古分析进行综合分析。广西独山洞遗址属于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考古遗址,赭石出土层位AMS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其埋藏距今约1.5万年。X射线荧光(XRF)分析结果显示赭石样品化学元素组成中铁和硅的含量较高,赭石样品成分中均含铁;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显示赭石样品包含石英、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赤铁矿;偏光显微分析结果显示,赭石样品均由红色的颗粒混合而成,单偏光下呈暗红色,边缘圆润;在正交偏光下全消光,显示所有赭石样品中红色部分为含赤铁矿的多晶质集合体;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红色区域峰值与赤铁矿拉曼峰值较为匹配,主要在223 cm-1、 295 cm-1、 408 cm-1和605 cm-1有特征吸收峰,表明赭石中含有赤铁矿。独山洞遗址新发现的赭石研究,表明独山洞遗址古人类已具有现代人行为特征;该遗址赭石科技考古分析数据,为不同地区现代人行为相互比较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52.
以山西太原阳曲西殿南遗址(38°03′45″N, 112°45′55″E)出土的3例人骨和34例动物骨骼(3例鹿、 3例狗、 5例牛、 6例羊、 17例猪)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与C、 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该遗址所处的年代、动物和人的食物结构以及先民对家畜的饲喂方式,进而还原龙山文化时期太原盆地的生业经济。AMS-14C测年结果显示,M1墓主人骨骼的14 C年代为4200±30 a B. P.,树轮校正后的年代范围为4844~4620 cal.a B. P.,结合该遗址遗存及其组合群特征初步判断其应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C、 N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鹿(δ13C:-20.8‰~-18.7‰,均值-19.6‰±1.1‰;δ15N:2.9‰~3.6‰,均值3.3‰±0.4‰, n=3)主要以C3类食物为生,说明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为C3类植物;与鹿不同,羊的δ13C值和δ15  相似文献   
53.
为了更好地指导考古挖掘和理解古人类活动,该文从汾河流域DEM数据中提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曲率、距河流距离及距大遗址距离等作为自变量,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流域内仰韶时期至夏商时期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生成了汾河流域各时期遗址分布概率图,在此基础上对汾河流域人类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遗址分布模型总体分类精度较好。遗址分布模型对考古工作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考古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4.
以大型文物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化系统,实现大遗址场景中不同类型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存档、高真实感展示和高效查询等管理功能,并以靖江王陵大陵墓遗址为例,开发一套靖江王陵三维数字化系统,为我国其他大型文物遗址的数字化管理、科学考古、三维展示、文化宣传等服务建立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55.
辽宁海域小孤山遗址发现了距今4~3万年人类最早的渔镖、矛头、骨针,如图1所示;山西朔县崎峪遗址发现了距今2.9万年、人类最早的石簇和复合工具:斧形石刀、锯齿状刮削器,如图2所示.使用弓箭、渔镖、矛来渔猎,成为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早1期的标准之一.那么进入新石器时代早2期,人类在渔猎方面又会有什么创新呢?遗憾的是考古学家们经长期控索竟无所进展.  相似文献   
56.
57.
在中国北方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位于河谷两侧的阶地上。这种地方取水近而又不卑湿,较适于人类居住,因此这些遗址的分布,明显地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当文明社会兴起后,中国人就开始把这些经验整理起来,记入典籍。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一书中,就有了这样的概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相似文献   
58.
《中国地名》2012,(6):40-41
中华第一迷宫中国最大的崖居华夏最迷人的景观古崖居,位于延庆县西部约20公里处的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的峡谷中。是由一支不见史志记载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开凿的,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被称之为"中华第一迷宫"。1984年,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前任所长程金龙在走访北山周围的村子时,第一次听老人们提起"洞沟"。在村民的带  相似文献   
59.
基于黄河下游流域考古遗址中第一次发现的黄泛地层,对苏北梁王城遗址T3902探方南壁剖面上部自然淤积层采样,结合考古断代,并参照历史资料,通过分析重砂矿物和粒度两方面的实验结果,揭示出考古遗址中黄泛地层的沉积物特征。旨在为今后环境考古中对黄泛地层的判别和对比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特别是为在黄河下游洪泛区考古遗址中疑似黄泛层的确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从湖南省北部赤山岛枫树嘴旧石器遗址剖面第2、第3和第4考古层位采集的3个沉积物样品中提取的细粒混合矿物,尝试对其红外释光(IRSL)信号进行研究。实验表明,虽然长石IRSL信号很弱,但仍可以测得信噪比足够高的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释光(post-IR IRSL)信号。与此同时,样品存在明显的红外激发后蓝光释光(post-IR OSL)信号,并且样品的IRSL与post-IR OSL信号均以快组分为主,这为该地区沉积物利用长石光释光信号定年提供了新的可能。鉴于长石IRSL信号较弱,根据剂量恢复实验结果,本研究采用post-IR IRSL SAR法(50℃红外激发后270℃高温红外激发,pIRIR270℃)进行等效剂量测量,同时也应用post-IR OSL SAR法定年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细粒混合矿物的pIRIR270℃等效剂量分别为418.8±13.2 Gy、562.3±18.2 Gy和694.8±17.9 Gy,相对应的post-IR OSL SAR等效剂量结果为345.0±29.4 Gy、409.6±33.7 Gy和424.7±32.2 Gy。假设强烈化学风化未对沉积物的剂量率造成很大影响,基于长石pIRIR270℃信号的释光年龄为89±6 ka、118±8 ka和152±9 ka,比前人所得的石英OSL SAR法年龄老30%~55%(约20~55 ka)。通过对比不同测量条件下获得的等效剂量值来评估长石IRSL信号是否存在晒退问题,没有发现长石post-IR IRSL信号存在晒退不完全的证据。根据本研究post-IR IRSL SAR法测年结果,赤山岛枫树嘴旧石器遗址似阿舍利技术类型的石器出现在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后期至末次间冰期(MIS 5)前期,比湖南道县福岩洞现代人类牙齿化石年龄(80~120 ka)稍老。作为似阿舍利技术石器制造者的赤山岛古人与福岩洞现代人的关系将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