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84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337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661.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是一种油料作物,其对土壤养分要求低,因此适合在我国北方风沙区推广种植,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然而在采收过程中对土地的扰动,会潜在增加农田风蚀的风险,因此需要对油莎豆残茬的生态效益进行探究与评估.基于野外集沙实验和风速廓线测定实验,对油莎豆与梭梭间作未采收、油莎豆纯作留4垄采6...  相似文献   
662.
通过由5条二维地震测线约束的重力模拟,得出了克里特海和利比亚海及克里特岛的三维密度模型。由Nafe-Drake和Birch的经验函数,用这些剖面的速度值得到了沉积物、地壳以及上地幔的初始密度。克里特弧外的地壳厚度为18~24km,其中包括10~14km厚的沉积物。克里特岛中部地区的地壳是该区最厚的区域,厚度值在32~34km之间,包括爱琴海微板块的陆壳,由于洋壳向克里特弧下的俯冲作用而增厚。大洋岩石层被克里特岛东部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南的基西拉岛间的北西?南东走向的大陆岩石层分开。它陡立地插入爱琴海南部之下,并可能产生了现代爱琴海南部的火山活动,这一点与报道的中等地震活动性的地震观测相符。克里特岛下的上地幔是低密度、低速的,其密度ρ≈3.25×103kg/m3,纵波波速VP≈7.7km/s,这同样与观测到的高热流体密度值相符,说明这里的上地幔物质发生了活化。希腊弧外的上地幔的密度和P波速度分别是ρ≥3.32×103kg/m3,VP=8.0km/s。克里特海之下为薄陆壳,厚度为15~20km,其中包含3~4km厚的沉积物。在克里特岛的南南西和南南东方向有厚的沉积物堆积,它们被一个在中克里特岛以南延伸长度超过100...  相似文献   
663.
农田休闲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防风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田土壤风蚀防治的必要措施\.通过野外试验,对深松、浅耕、翻耕覆盖、免耕油菜低茬和高茬、免耕小麦低茬和高茬等7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和传统翻耕、草地两种对照下0~4 m的风流场进行了观测,对各种下垫面上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风速绝对脉动强度和相对脉动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降低风的侵蚀力,防治土壤风蚀的机制不同。留茬主要通过增加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度,利用作物残茬和秸秆等粗糙元分解风对地表的剪切应力,降低风蚀强度。而深松、浅耕、翻耕覆盖等措施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和摩阻速度上效果不如留茬,但近地表0\^05 m处风速脉动较弱,相同风速下对地表的剪切应力较小,土壤风蚀速率降低。此外,作物残茬、秸秆和牧草等粗糙元的高度、密度及直立性均对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及风速脉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64.
可控源海洋电磁(MCSEM)勘探中空气波对海底电磁响应的影响已为业界所重视, 它是由水平电偶极子源发射的电磁信号沿空气-海水界面传播与来自海底地层的有效信号相互作用产生的。在浅水域勘探时, 空气波淹没来自地层的有效信号, 使浅水域MCSEM实现油气层识别产生困难。基于层状介质模型, 采用电磁场的模式分解理论导出了半空间电阻率模型的空气波表达式, 利用该式将空气波在海水层的传播近似用海水-空气界面与海底地层之间的多次鸣震表达。结合源和接收器两边电磁场的传播特征, 导出了有限水深时空气波近似关系, 用于近似模拟空气波响应。为了对比不同方法压制空气波的效果, 基于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的分解方法, 获得了含油气高阻储层上上行波的异常幅度增大数倍的结果, 显示了波场分解方法压制空气波的良好效果。最后, 利用不含油气层的背景模型和含油气储层模型电磁响应的数值模拟结果, 比较空气波渐近表达和波场分离2种空气波压制方法可知:对于水平层状模型后者效果更好;前者可适用于崎岖海底地层的数据处理, 后者只适用于水平海底地层。  相似文献   
665.
根据2010-2012年西宁市基本探空气象站逐日07:00时和19:00时两个时次的逆温资料,及西宁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的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日均值数据,分析了西宁市逆温基本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西宁市2010-2012年07:00时逆温出现频率为69%,19:00时逆温出现频率为41%;近地逆温层厚度冬季最厚,夏季最薄. 07:00时和19:00时月平均逆温厚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西宁市逆温发生频率冬半年明显高于夏半年;秋、冬季产生的逆温强度明显比春、夏季强. 3 a来西宁市空气污染共出现148 d,逆温频率和空气污染物月平均浓度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08:00时西宁市逐日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逆温厚度呈正相关,与逆温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冬、春季平均空气污染物浓度值与逆温厚度、强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66.
吴永彬  张运军  段文标 《现代地质》2014,28(6):1315-1321
以长庆某致密油井区取心样品、注入水与地层水、优选的空气泡沫体系等为基础,利用一维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开展了致密油储层基质与裂缝岩心分别注入纯泡沫液、空气与空气泡沫的注入能力实验,揭示在实际储层条件下,空气泡沫体系无法直接进入致密油基质岩心,但由于泡沫剂受到储层吸附,消泡后的纯泡沫液与气体可以顺利注入致密油基质岩心实现稳定驱替。设计并开展了基质渗透率级差为10、基质与裂缝双重发育的三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明确了空气泡沫封堵裂缝调驱机理。泡沫流体主要进入裂缝岩心并有效封堵裂缝,部分泡沫消泡后形成的泡沫液与空气进入并驱替基质中的剩余油,最终空气泡沫驱残余油饱和度比水驱降低了21.12%,驱油效率提高了32.89%,改善水驱后开发效果明显;为避免暴性水淹的低效阶段,应在含水90%以前尽早转入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油速度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67.
利用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鄱阳湖东岸70 m铁塔涡动相关观测资料,应用Martano方法和TVM(Temperature Variance Method)方法分别计算了该地地表零平面位移d和粗糙度z0,通过代回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的风廓线关系计算摩擦速度,以验证与实测摩擦速度的一致性。速度和温度标准差的归一化拟合线分别与Panosky等和Tillman给出的曲线趋势一致,表明该站观测数据总体满足近地层相似性。Martano方法计算结果随季节变化较大,春夏季的粗糙度是秋冬季的6.3倍;陆面方向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分别为来自湖面的2倍和10倍;Martano方法比TVM方法对季节和方向的敏感性更强。Martano方法计算得到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对摩擦速度造成了约9.9%的高估;而TVM方法对摩擦速度造成了约32.8%的高估;Martano方法计算的摩擦速度和观测值的一致性更好。  相似文献   
668.
燕山地区花粉散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燕山南部花散布特征研究表明,空气中的花粉反映的植物花植的季节性变化。表土花粉是植物多年花粉散布的混合,冲积物花粉与空气中表土花粉显著不同,是取样点上游表土花粉的混合,与取样点周围植被关系较小,因此,根据冲积物花粉复古植被,反映的是整个地流域的植被面貌,而不是某一点的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669.
干旱地区空气中氚浓度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书明 《冰川冻土》2004,26(2):232-233
空气中3H以水蒸气形态存在,环境中气氚的测定先是把空气中3H收集起来,再在收集液中加入闪烁液,用低本底液闪谱仪测量水样中3H浓度,然后换算成空气中3H浓度.  相似文献   
670.
邻近绿洲的荒漠表层土壤逆湿和对水分"呼吸"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张强  卫国安 《中国沙漠》2003,23(4):379-384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2000年8~9月在甘肃敦煌进行的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临近绿洲的荒漠戈壁土壤湿度和大气湿度特征,发现:活动层内土壤空气湿度远离饱和状态,水分以气态和液态两种形态存在和输送;由于绿洲效应影响,临近绿洲的荒漠戈壁不仅近地层空气多为逆湿,而且这种空气逆湿在夜间较强时可以继续向土壤活动层延伸。土壤湿度日变化能清楚地被区分为湿维持(1~6时)、水分损失(7~11时)、干维持(12~18时)和水分补充(19~0时)等4个阶段,其中湿维持阶段的土壤逆湿是最主要的结构特征,这一土壤湿度结构表明夜间土壤可以通过凝结吸收大气水分,它与白天的土壤水分蒸发共同构成土壤对大气水分的"呼吸"过程;活动层土壤逆湿的形成与土壤温度状态、大气逆湿强度和大气稳定度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