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4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52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1099篇
海洋学   19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3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吉隆盆地为高喜马拉雅中新世晚期约10 Ma时期形成的一个南北向断陷盆地, 其东侧为同沉积正断层, 沃马剖面位于盆地沉降中心的东南部.在该剖面下部新发现一套中新世巨厚砾岩层(旦增竹康组).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得出吉隆盆地控盆断裂早期活动时间为13.4±1.9 Ma, 源区12~11 Ma发生构造热事件, 据此推算出吉隆盆地初始裂陷后开始沉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0 Ma.综合前人在吉隆盆地得出的7.20~1.67 Ma古地磁测年值, 可得出吉隆盆地旦增竹康组年龄为10.0~7.4 Ma, 沃马组年龄为7.40~1.67 Ma.根据孢粉组合带和孢粉组合反映的植物类型和古环境变化, 沿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和9个孢粉组合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吉隆地区古气候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 (1)组合带Ⅰ和孢粉组合1~2, 为温暖偏干环境的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 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中新世(10.0~7.0 Ma); (2)组合带Ⅱ和孢粉组合3~7, 为寒冷干旱环境的落叶针叶林, 期间存在一次暖湿气候的波动, 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早上新世(7.0~3.3 Ma); (3)组合带Ⅲ和孢粉组合8~9, 为温凉偏干的气候下生长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 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上新世(3.30~1.67 Ma).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浙江沿海南部老鼠山遗址、中部灵山遗址、北部河姆渡遗址3个剖面土样的14 C测年和孢粉分析,揭示了15 226~5 550cal.aBP间孢粉记录反映的古环境及海平面变化,并简要分析二者对河姆渡文化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5 226±256)~(5 550±48)cal.aBP大部分期间的沉积处于有海水入侵的环境或温暖的湿地沼泽环境,期间内发生两次海进和两次海退,海平面变化与气候变化基本一致,(15 226±256)~(13 600±130)cal.aBP为海进时期,气候温和略湿;(13 600±130)~(9 778±77)cal.aBP为海退阶段,气候温凉略干;(9 778±77)~(7 372±36)cal.aBP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热暖潮湿,发生快速海进;(7 372±36)~(5 550±48)cal.aBP气候略转凉干,海平面下降,为河姆渡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期咸潮与洪水内涝使环境恶化,河姆渡文化外迁并走向衰落时期,而浙江沿海古环境演化与海面波动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是河姆渡文化兴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1994年6,7月,调查了广州、深圳、珠海及珠江口海区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状况。发现空气微生物粒子总量、真菌粒子量、真菌粒子数/总菌粒子数百分比在三市中不一致。这三种数据一般是陆上的高于海上。随着距陆的增加,都市影响的减弱和海面的开阔,空气微生物含量呈减少之势,显示出海洋新鲜空气对陆上污染空气的调节、净化作用。文中还分析了空气微生物有关参数与气温、风力或相对湿度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4.
环境因子对贝类累积溶解态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溶解态重金属的吸收是贝类累积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之一,易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综述溶解氧、温度、空气预暴露、化学物质预暴露等环境因子,诱导的机体代谢过程的改变,对溶解态重金属的累积和转运过程的影响。强调了贝类对溶解态重金属的转运除了被动转运之外,还涉及到需要ATP供能的主动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25.
本文对黄海测区空气微生物作了一次测定 ,结果表明空气中海洋性细菌、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 52 .4 %和 4 7.6 %。陆源性细菌、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0 .0 %和 6 0 .0 %。陆源性微生物出现机率大于海洋性的。空气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测区平均的海洋性空气细菌、真菌、总菌量及真菌 /总菌 %分别为 592 .6 ,32 9.1 ,92 1 .7CFU·m-3 及 35.4。平均的陆源性空气细菌、真菌、总菌量及真菌 /总菌 %分别为 6 89.1、377.9、1 0 6 7.0CFU·m-3 及 35.7。文章分析了空气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状态。指出测区空气微生物状态反映了海 -气、海 -陆、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6.
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5-X-Y井85份沉积样品开展了孢粉和藻类分析,探讨了钻孔所在区域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环境的变化和植被类型的演替,并推断了气候条件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钻孔所在区域始新世—渐新世古湖泊发育,水域范围存在波动,渐新世整体上湖泊水域范围有所收缩,中新世湖泊进一步收缩,并持续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始新世钻井周边丘陵和低山地区发育以常绿栎和胡桃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湖泊周边生长桤木林,气候温暖湿润,渐新世的植被类型仍是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但是常绿林的缩小和针叶林的扩张则指示气温和湿度下降,中新世常绿林的扩张则指示了温度和湿度回升。  相似文献   
27.
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对邻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有学者研究认为该期隆升与气候冷暖变化之间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北联池剖面在区域构造位置上隶属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后缘六盘山以西,古近系清水营组主要为一套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石膏层为主的浅湖相沉积,蕴含了丰富的古环境和古气候信息。文章系统研究了剖面的孢粉组合特征,共鉴定出孢粉类型60属65种及若干未定种,其孢粉组合特征中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很少。结合现有区域孢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清水营组沉积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晚渐新世—中新世早期。孢粉植物群以桦木科、胡桃科和榆科等落叶阔叶植物为主,组合中还出现了数量不多但种类繁多的热带—亚热带植物的花粉,而典型干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子含量少,总体上反映了暖温带较温和湿润的古环境古气候背景。孢粉组合中几乎不见耐寒山地针叶植物花粉的出现,说明该时期区域气候环境尚未发生由暖转冷的重大变化,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的隆升扩展尚未影响到六盘山地区。研究成果为约束青藏高原东北缘清水营组的沉积时代以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对区域古生态古气候的影响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8.
宁夏银川水洞沟遗址2号点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有Chenopodiaceae、Artemisia、Zygophyllum、Ranunculaceae和少量的Euonymus、Ephedra和Nitraria等,木本植物花粉次之,有Pinus、Picea、Abies、...  相似文献   
29.
在介绍球面小波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和比较了几种球面小波,分析了最新地球重力模型——EGM96,以此为依据,把球面小波多分辨分析用于计算全球自由空气异常及重力大地水准面,并对处理结果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30.
达索普冰川海拔7100m处粒雪中空气的封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柏青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9,21(4):380-384
The air-bubble formation has been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Dasuopu ice core from the northern slope of Mount Xixabangma. It was found that air-channel volume decreases gradually, but the firn remains permeable down to the depth above the transition of firn to ice, i. e., about the depth of the air-channels closing off to be isolated bubbles. Apparently, there exists an ag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rapped in bubbles and surrounding ice. Only when the air channels close off completely, the age of the air increases in the same rate as the surrounding ice. Air-bubbles formed in different depths at different sites depending on accumulation rate and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but approximately at a mean density of 0.79~0.83 Mg·m -3 . The air-channels in the Dasuopu firn core closed rapidly in the depth between 40 and 47 m, and 50% of air-bubbles were formed in the depth of 45 m. It is calculated that the ag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and its surrounding ice is 59 a, and the bulk age distribution width of air trapped in ice bubbles is 11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