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8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512篇
大气科学   306篇
地球物理   208篇
地质学   836篇
海洋学   175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303篇
自然地理   279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现代地理学强调过程与演变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热衷于建立各种模型时,地理学的特点或性质却被忽视,这在国内尤其明显。认识地理学的本质特点,对于学习地理学、发展地理学科和从事地理学研究非常重要。地理学的特点可概括为4方面:即地理学是“研究行星地球表面的科学”、“研究关系的科学”、“强调位置的科学”和“考察分布的科学”。这4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反映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地理学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2.
批判实在论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天新  李平 《地理研究》2006,25(5):775-784
批判实在论是一种有关社会科学的哲学理论,它从浅显易懂的本体论出发,抨击了传统科学研究中背离客观实在的种种理想主义倾向,如对“规律性”的迷信、对计量分析方法的过分依赖等。在上世纪80年代批判实在论被引入到西方城市空间研究中、发展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该范式在对传统空间分析研究的批判基础上强调对空间现象的因果机制的阐释,提出了有关因果机制的概念框架,认为只有透过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去把握决定事物的深层结构和机制,才能避免传统研究中常出现的“混乱归因”现象,为此发展了具体研究和抽象研究、深入研究和广泛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城市空间研究实践中。本研究对批判实在论范式的产生背景和哲学基础等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其理论脉络、方法论和研究实践,并对该范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3.
GIS与历史地理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初步分析了传统历史地理学存在的缺陷,GIS的快速发展为历史地理学提供了机遇;阐述了GIS在历史地理学中应用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就GIS与历史地理学如何更好的结合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4.
当前,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检验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本文探讨了将"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于<生物地理学>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5.
文章基于2013—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运用计量统计、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计量特征、学科分布、获奖机构及其科研合作关系等,直观揭示海洋科学技术奖所构成的科研合作范式、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等,以期为海洋科研管理、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等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表明:整体上,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呈逐年递增趋势,一等奖与二等奖的获奖等级比值呈下降趋势;学科划分上,获奖成果主要隶属于“海洋科学”学科,又以海洋生物学、海洋装备与设备、海洋化学和物理海洋学为主体;获奖机构方面,海洋科学技术奖已奖励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各类海洋科技创新主体285家,分布在山东、浙江、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19个省(市、自治区);科研合作方面,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核心机构所构建的科研合作关系紧密,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心度最高,中国海洋大学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其控制该科研合作网络中其他机构之间沟通交流的力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实施性规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主要用途和区内土地使用条件,为单位和个人合理使用土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提供依据,为政府审批农地转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提供依据.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地安排土地,达到宏观控制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各部门对用地的需求,使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实现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7.
王娟  刘瑛 《国土资源》2006,(8):50-53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藏族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建筑充分地显示出丰富的藏传佛教内涵和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能工巧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宗教和民俗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相协调、相映衬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208.
发展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以来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涉及发展地理学内涵和理论、领域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系统梳理了发展地理学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收敛、发达地区或国家生活品质提升过程中的收敛及其路径等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国外研究进展,指出了发展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条件与学科优势,并着眼于国际学术前沿最新动向与国家宏观战略需求,提出了今后中国发展地理学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发展地理学研究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以提升欠发达地区可持续生计能力与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为核心,以构建发展地理学理论和跨学科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目标,聚焦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扩散特征与收敛研究,探索出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调控政策与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9.
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10.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多维贫困测度及时空交互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金贵  邓祥征  董寅  吴锋 《地理学报》2020,75(8):1633-1646
探索贫困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及区域间贫困时空交互动态特征对当前中国可持续减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发展地理学视角,引入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并结合人类发展分析路径与SDGs全球指标框架识别影响中国贫困的致贫和减贫因素,以此测度多维贫困指数,进而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揭示多维贫困的时空交互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国当前贫困监测评估的致贫因子包括农作物受灾比和社会总抚养比,减贫因子则涉及人均GDP、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公共卫生支出、每万人医院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植被覆盖率、人均教育支出、高校数量、人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人均文化事业经费。② 2007—2017年中国省域收入贫困、健康贫困、文化贫困及多维贫困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全国综合贫困程度年均下降5.67%,部分省域的不同维度贫困内部出现差异化。③ 研究期内省域间多维贫困局域空间格局表现为较强的空间动态性,并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增大的变化态势;省域间多维贫困指数随时间演变呈现强的空间依赖关系,形成以西北和东北为高值区向四周递减的变化格局。④ 邻接省域多维贫困交互的时空网络以负向关联为主,仅有陕西与河南、陕西与宁夏、青海与甘肃、湖北与安徽、四川与贵州、海南与广东形成空间上较强的减贫协同关系。研究成果对当前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尤其是2020年后预防返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