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57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sorrakowah肝油的脂肪酸组成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包括C14:0,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包括C16:1,C18:1ω7,C20:1;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C20:4ω6,C20:5ω3,C22:5ω3和C22:6ω3。尖头斜齿鲨肝油总饱和脂肪酸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月份降至最低值,8-9月升至最高值,总饱和脂肪酸的季节变化规律主要由C16:0决定,总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主要由C16:1和C18:1ω9决定,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8-9用降到最低值,11月份又上升至一定水平,这种变化主要由C22:6ω3决定。  相似文献   
12.
十四株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4个门的 14株 (红藻门 8株 ,甲藻门 1株 ,隐藻门 2株 ,绿藻门 3株 )海洋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测定 ,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 ,指数生长末期收获。结果表明 ,各门的微藻都有其独特的脂肪酸特征 :红藻中含有大量的 2 0 :4 n- 6和 2 0 :5n- 3,其中紫球藻 R2 5含量最高 ,占总脂肪酸的4 9.8% (AA占总脂肪酸的 2 0 .5% ,EPA占总脂肪酸的 2 9.3% )。隐藻的主要脂肪酸是 16 :0、18:1n- 9、18:3n- 3、18:4 n- 3、2 0 :5n- 3、2 2 :5n- 3。与其它甲藻有别的虫黄藻 ,18:4 n- 3含量很少并且不含EPA,其主要合成的是 16 :0、18:1n- 9和 2 2 :6 n- 3。 C16和 C18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本实验研究的 3株绿藻的主要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运用光谱分析和GC-MS方法首次从卡氏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atelai中分离和鉴定出8个化合物:l,十六碳酸;2,异丁基十六碳酸酯;3,鲨肝醇;4十六酸丙酯;5,2,3一二羟基丙基十八酸酯;6,2β,3β-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7,14-甲基-5α-胆甾-8-稀-3-酮;8,2α,3α一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  相似文献   
14.
养殖对虾与海捕对虾鉴别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养殖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和海捕中国对虾肌肉煮熟后的失水率,提取物中的甜菜碱和氧化三甲胺含量,以及虾肉脂质中所含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下列结果:(1)两类对虾鲜样煮熟后失水率相差6%以上;(2)海捕对虾肌肉中的甜菜碱和氧化三甲胺含量比养殖对虾的高,两者有显著差别;(3)养殖对虾肌肉所含C18:2ω6为17.3±1.5%,海捕对虾为2.0±0.8%。从以上结果本文推荐以脂肪酸C18:2ω6含量来鉴别养殖对虾与海捕对虾。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南海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中主要含有C_9—C_(30)一元饱和脂肪酸,其中n-十六酸含量占脂肪酸组分的40%以上。单烯和二烯酸的含量较低,缺乏多烯酸及前列腺素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少量二元酸类、4-及5-羰基羧酸,其中后两者是首次在红藻中发现。南海细基江蓠的脂肪酸组成特征与南海海域水质较清、光照充足及水温较高等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氮浓度对四株海洋绿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NaNO3作为氮源,分别作了氮浓度的五个水平对2属(小球藻属、裂丝藻属)的四株绿藻的生长率、总脂含量及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C19、C97和C102的脂肪含量随N浓度的改变而有较大变化,其中C102在1.6m mol/L时脂肪含量达到最大值(24.8%)。C95的脂肪含量随氮浓度变化不大。同时,由氮浓度引起的平均生长率μ与总脂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四株绿藻的EPA(20∶5n-3)和PUFAs(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含量随培养基中氮浓度的改变有较大变化但因种而异。C95和C97均在中等氮浓度时EPA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8%和27.4%。C19和C102在高氮浓度(40mmol/L)获得EPA的最大值,分别为25.7%和26.6%。  相似文献   
17.
Treatment with metallic copper for the removal of elemental sulfur from bitumen extracted from sedimentary rocks or petroleum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however, to its disadvantages. It was observed that copper can interact with some polar organic substances during conventional sulfur removal, which ca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bitumen, as has been confirmed by interaction of long-chain fatty acids with copper. The copper soap generated was analyzed by element analysis,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OES), thermal analysis (TG-DSC)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FIR).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was investigated and elucidated.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would necessitate improvement of the present method for sulfur removal and/or a search for a new one.  相似文献   
18.
潘响亮  邓伟  张道勇 《地理科学》2003,23(6):740-745
磷脂脂肪酸(PLFA)是研究地下水微生物生态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比基于培养基的传统方法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样品中的PLFA总量可以通过转换因子估算地下水微生物的生物量,但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和环境的物理变化都是潜在的误差来源,以传统微生物技术互补和选择合适的转换因子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PLFA还可以被用来指示地下水微生物在各种环境压力下的生理状态;用特定的PLFA生物标志物、PLFA的组成模式、指纹技术来描述地下水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变化特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微生物PLFA的重叠、背景值的干扰和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以PLFA技术为主导,借助于数学统计方法,结合传统微生物技术、核酸鉴定、同位素示踪等多种技术可望有效地消除各种干扰因子,从而揭示完整的地下水微生物的生理生态,为地下水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发育早期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GC/MS法等方法分析了褐菖鲉的受精卵、初产仔鱼、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四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氨基酸含量从受精卵至初产仔鱼显著下降、前仔鱼期又显著回升、至后仔鱼期再次呈显著下降(P0.05);(2)总游离氨基酸量以初产仔鱼最高,是受精卵的10倍,各期的游离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为1.4%—20.0%;(3)受精卵中以DHA、C16:0两者实际含量最高,分别为104.88 mg/g和68.74 mg/g,C18:1n-9和EPA次之,分别为41.23 mg/g和27.23 mg/g;(4)褐菖鲉内源性营养阶段被选择性消耗的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1EPADHAARA,就脂肪酸的利用率而言MUFASFAPUFA;(5)褐菖鲉仔鱼在开口后的外源营养阶段对脂肪酸的利用率为PUFASFAMUFA,其中DHA相对EP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研究表明,褐菖鲉受精卵的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符合海水鱼类沉性卵的特征,褐菖鲉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对脂肪酸消耗具有不同的选择性,C16:1、C16:0、C18:0和C18:1是褐菖鲉早期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在褐菖鲉开口饵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以双齿围沙蚕、泥鳅、黄鲫、福寿螺4种不同饵料强化培育胴长(6.50±0.20)cm的曼氏无针乌贼,用曼氏无针乌贼肝脏和卵巢的氨基酸与脂肪酸变化、亲体产卵量、卵径、卵子孵化率及其幼体成活率等指标来评价4种饵料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鲫组曼氏无针乌贼肝脏与卵巢中∑EAA、∑SEAA、∑EAA+SEAA、∑NEAA、∑AA含量在第一次卵巢成熟与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黄鲫组乌贼肝脏DHA/EPA在第一次卵巢成熟时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DHA、DHA/EPA、∑n3PUFA、∑n6PUFA、∑n3/n6PUFA都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乌贼第一次卵巢成熟卵巢DHA、∑n3PUFA、∑n6PUFA、∑n3/n6PUFA及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卵巢DHA、DHA/EPA、∑n3PUFA、∑n3/n6PUFA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第二次卵巢成熟时∑n6PUFA百分含量与沙蚕组无显著差异(P>0.05).产卵量多少顺序为黄鲫组>沙蚕组>泥鳅组>福寿螺组(P<0.05);孵化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福寿螺组>泥鳅组>沙蚕组(P<0.05);所产卵子平均直径大小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幼体成活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各指标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