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72篇 |
免费 | 690篇 |
国内免费 | 97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0篇 |
大气科学 | 338篇 |
地球物理 | 394篇 |
地质学 | 4096篇 |
海洋学 | 410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470篇 |
自然地理 | 1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93篇 |
2022年 | 246篇 |
2021年 | 253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184篇 |
2018年 | 130篇 |
2017年 | 132篇 |
2016年 | 185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360篇 |
2013年 | 276篇 |
2012年 | 282篇 |
2011年 | 290篇 |
2010年 | 269篇 |
2009年 | 272篇 |
2008年 | 278篇 |
2007年 | 219篇 |
2006年 | 228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65篇 |
2003年 | 171篇 |
2002年 | 160篇 |
2001年 | 160篇 |
2000年 | 189篇 |
1999年 | 199篇 |
1998年 | 223篇 |
1997年 | 176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46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44篇 |
1992年 | 172篇 |
1991年 | 137篇 |
1990年 | 147篇 |
1989年 | 101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1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主要发育两套烃源岩,分别为哈尔加乌组上段和哈尔加乌组下段,油气藏形成的源控作用十分明显。通过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的分析以及油源对比,发现不同类型原油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受控于对应源岩的分布范围。分析表明,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优质烃源岩、强充注油源断裂和有利火山岩相带的合理配置。根据烃源岩与储层的配置关系,石炭系油气藏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为风化壳型成藏模式,油气聚集在石炭系火山岩顶部受风化淋漓作用改造的优质储层中,其中的油气来自下部烃源岩,运移通道为与烃源岩相沟通的油源断裂;另一种模式为内幕型成藏模式,储层为流体溶蚀改造的储层,其中聚集的油气来自邻近火山喷发间歇期沉积的炭质泥岩。 相似文献
992.
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着重归纳气候变化对湖库热力特性、冰期、溶解氧、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等方面的影响规律,探讨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潜在影响的区域差异,讨论现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对湖库物理过程的影响最为显著;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于气候变暖和降雨变化的响应较其他气候类型突出;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的影响效果具有两面性.通过分析各气候类型中气候变暖对磷水平的潜在影响差异表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湖库更可能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趋于富营养状态.在今后研究中,建议深入开展各气候类型中区域性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影响的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孤南洼陷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为指导,根据弧南洼陷的构造演化特点、沉积剖面发育特征、油源条件以及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将弧南洼陷划分为底部高压自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下部高压自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高压-常压自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高压-高压他源-混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和顶部常压他源-混源半封闭-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994.
995.
基于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全国2000、2005、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和山西省行政区边界数据,采用土地覆被动态度、转移概率矩阵和地貌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山西省基本地貌形态类型下的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总和占省域面积的95%以上。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和草地缩减,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通过分析转移概率矩阵,表明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2个时段内,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趋势相似,即林地与草地之间大面积的相互转化,耕地、草地分别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地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从面积变化来看,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主要位于中起伏山地;水域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起伏山地;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分布于平原和台地;未利用地变化主要在小起伏山地。从动态度来看,耕地、草地和水域动态度,在大起伏山地地区最大;林地动态度在平原区最大;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位于丘陵;未利用地在小起伏山地地区最大。(3)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主要转化在地貌上也存着差异。平原地区林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草地转化。台地和丘陵地区3个主要转化类型相似,2000-2005年主要是林地向草地退化,2005-2010年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的相互转化。在小起伏山地地区,主要是草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但草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较林地向草地的转化多。中起伏和大起伏山地地区主要以草地和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为主,也有较高比例的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主要是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毁林主要发生在地形平缓地区。 相似文献
996.
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南京及其周边15个市(县)为例,采用野外测定、室内分析与遥感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土壤电阻率估算研究.选用影响土壤电阻率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可溶盐总量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4个主要因子,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温度空间分布,以获取估算土壤电阻率所需要的主要参数;采用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PLSQM)模型对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的土壤电阻率进行估算,PLSQM估算模型的估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85,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9.02%,均方根误差(RMSE)为7.79.结果表明,草地、农田、林地3种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土壤电阻率有明显差异,PLSQM模型实现了较高估算精度,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1000.
本文概述了勉—略—阳三角地带的地质背景,依据赋矿岩石和矿床成因划分出7种铜矿成矿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成矿规律。作者认为该区主要的铜矿类型为产于细碧角斑岩建造中的多金属矿床、产于细碧角斑岩系所夹碳酸盐岩层中的铜矿、产于细碧岩或中酸性凝灰岩中的铜矿,以及产于中酸性侵入体接触带附近的铜矿。作者建议应把铜厂岩体—白雀寺岩体东部一带火山岩区作为理想铜矿找矿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