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盘江地区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南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地区。为了揭示该区龙潭组各主力煤层聚煤环境与煤储层特征,应用煤岩学、沉积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各主力煤层的煤岩、煤质和古盐度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聚煤环境及其对主力煤层煤岩、煤质及煤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力煤层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镜惰比较高,镜惰比在垂向上呈现变小-变大-变小趋势;龙潭组下段的硫分质量分数高(>3%),而中上段硫分含量平均在1%左右。研究表明该区成煤环境可能经历了偏干燥-潮湿-偏干燥的演化过程,且降雨量充沛使成煤环境由咸化泻湖转为淡化泻湖。镜惰比和煤的灰分含量、孔隙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成煤环境对煤岩、煤质及煤储层物性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原精查地质报告基础上,采用原地地质技术经济评价及分等的方法对大佛寺井田4煤层储量/资源量进行分等,分析估算出该煤层经济、次经济及欠经济储量的占有量并对其进行评价,评价认为该井田4煤层市场前景广阔将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地质勘查资料、煤质分析结果为依据,对新疆伊南煤田阿尔玛勒勘查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中硫分、灰分组成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伊南煤田阿尔玛勒勘查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泥炭沼泽受淡水成煤环境影响,可利用的铁质与H2S反应生成硫铁化物含量较少,形成了该区特低——低硫煤的特点。同时,该区碎屑物供给较少,且由镜惰比可知,西山窑组煤层形成于高位沼泽,受地表水影响较小,从而形成了灰分产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5.
基于贵州水城小牛井田晚二叠世煤样的全硫分、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等测试数据,探讨了煤中元素富集特征及其与陆源碎屑的关系,重点是全硫分、微量元素对古海平面变化的反演。结果表明,小牛井田煤中常量元素Si、Ca、Mg、Ti、K含量高于中国煤均值,Al、Fe、Na含量低于中国煤均值;与地壳克拉克值相比,煤中微量元素只有B和Mo相对富集;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陆源碎屑,常量元素对陆源碎屑也有一定的继承性。煤中全硫分及微量元素B、Co、Cr、Cu、Ga、Ge、Mo、Ni、Pb、Sr、V、Zn的纵向变化规律可以用来反演古海平面变化,海退时形成的煤层全硫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较低,海侵时形成的煤层全硫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7.
洛旺煤矿区是云南重要的煤产地,煤类以贫煤为主,局部为无烟煤。根据地质勘查成果及煤质测试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主采煤层C5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煤质变化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区内C5煤层硫分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灰分产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这一规律主要受自西向东陆相到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变化的控制。在平面上煤类表现为煤矿区中部为无烟煤三号,东西两端逐渐变为贫煤,分析认为深成变质作用是造成煤类变化的主要原因。矿区中部煤层埋深较东、西两端大,煤变质程度相对高,根据构造条件推测,后期的动力变质作用对矿区中部煤变质程度的加深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镇雄县锅厂勘查区含煤地层各煤层的硫分变化极大,特别是在纵向剖面上表现尤其明显,自下而上由特低硫煤变为中高~高硫煤,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该区勘查所获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沉积环境的变化是影响煤层硫分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地质背景及区内勘查钻孔的煤质化验资料,对区内各煤层的煤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并分析了区内煤中硫分、灰分含量变化,通过对煤层灰分和硫分的成煤环境控制分析,确定其成煤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龙潭组各煤层均为无烟煤,变质程度高,其中4、7、9号煤层灰分、硫分含量普遍低于13、15号煤层;研究区各煤层硫分含量主要以硫化铁硫的形态存在,占比达76.91%,表明这些煤层中黄铁矿硫含量是导致煤层硫分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煤灰成分元素氧化物含量在纵向上变化规律反演的沉积环境与硫分、灰分分析的成煤环境一致,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13、15号煤层为泻湖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大,古气候环境为潮湿,4、7、9号煤层为潮坪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低,古气候环境为潮湿-半潮湿。 相似文献
10.
宁夏油气资源贫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高速发展,煤炭资源需求逐年增大。红墩子矿区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原煤产地,但矿区高硫煤资源量占矿区煤炭总资源量的13.56%,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开发利用高硫煤是解决宁东地区能源安全及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在利用煤炭勘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红墩子矿区煤岩层对比,分析了矿区各成煤时代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特征,揭示了煤中硫空间非均质性的分异机制及赋存特征。结果表明:从平面分布来看,山西组4煤为低硫煤,原煤全硫(St,d)为0.07%~2.05%,平均0.74%,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太原组8煤为中高硫煤,原煤全硫(St,d)平均2.58%,高硫煤零星分布,矿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高硫煤分布较广;太原组9煤原煤全硫(St,d)平均2.49%,矿区东部硫分整体较高,高硫煤分布于东部及南部。矿区内煤中硫分的富集整体呈由东向西的迁移规律。从形成时代来看,山西组到太原组的煤中硫含量显著增加,体现了煤中硫分的富集受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的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