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85篇 |
免费 | 1428篇 |
国内免费 | 12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5篇 |
大气科学 | 497篇 |
地球物理 | 3133篇 |
地质学 | 4180篇 |
海洋学 | 542篇 |
天文学 | 100篇 |
综合类 | 633篇 |
自然地理 | 9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286篇 |
2022年 | 392篇 |
2021年 | 387篇 |
2020年 | 300篇 |
2019年 | 398篇 |
2018年 | 222篇 |
2017年 | 258篇 |
2016年 | 255篇 |
2015年 | 274篇 |
2014年 | 489篇 |
2013年 | 365篇 |
2012年 | 508篇 |
2011年 | 444篇 |
2010年 | 405篇 |
2009年 | 444篇 |
2008年 | 405篇 |
2007年 | 365篇 |
2006年 | 370篇 |
2005年 | 340篇 |
2004年 | 293篇 |
2003年 | 315篇 |
2002年 | 343篇 |
2001年 | 286篇 |
2000年 | 252篇 |
1999年 | 269篇 |
1998年 | 215篇 |
1997年 | 245篇 |
1996年 | 233篇 |
1995年 | 193篇 |
1994年 | 179篇 |
1993年 | 213篇 |
1992年 | 206篇 |
1991年 | 177篇 |
1990年 | 111篇 |
1989年 | 132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74年 | 6篇 |
1959年 | 7篇 |
1948年 | 6篇 |
194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通过合理的防雷保护区划分,从建筑物直击雷防护、防雷电波侵入,计算机机房防雷电波侵入、良好的等电位连接及接地处理,不断完善地市气象局中心计算机机房的雷电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972.
基于浙江省ADTD二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近11 a(2007—2017)地闪数据,采用密度极大值快速搜索聚类算法和Kalman滤波算法实现对雷暴的识别及其路径的追踪,并探讨大范围雷暴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对浙江省各类雷暴的识别追踪,共筛选出261条雷暴过程的路径,其存在明显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年路... 相似文献
973.
采用2007-2017年浙江省气象部门地闪资料,研究杭州地区地闪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闪以负闪为主,占总闪的96.5%,负闪与总闪的变化趋势一致;地闪主要集中发生在6-9月,6-8月发生次数逐步增高到最高值,9月开始回落;地闪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形式,总闪和负闪次数的峰值出现在16时,正闪次数的峰... 相似文献
97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4):313
1.《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是受国家气候委员会委托,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本刊设有"气候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适应"、"温室气体排放"、"对策论坛"、"调查研究"和"简讯"等栏目,并定期就某一专题组稿、约稿,以专栏形式发表.综述类论文以约稿为主,一股不接受自由投稿. 相似文献
975.
利用2007-2011年浙江省闪电监测数据、1996-2011年温州市雷灾统计资料,以浙江省苍南县为研究对象,分析地闪时空分布、地闪强度以及雷灾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苍南县闪电时间分布上每年闪电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其中以7,8月地闪次数最多,时段上主要集中在13-17时呈单峰型分布,峰值时段为14-15时,2010年以后在13-17时和17-21时两个时段呈双峰型分布,空间上表现为山区闪电密度较高,平原沿海地区闪电密度分布较低,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整体呈现“北多南少,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征.闪电密度高值区为灵溪镇、桥墩镇、藻溪镇,最大值为三镇交界红色区域.闪电强度总体上在5 ~15 kA和15~45 kA之间呈正态分布,灾害类型主要包括电力线路故障、电力电子设备、通信设备损坏和人身伤亡事故. 相似文献
976.
多回击负地闪先导通道的辐射和光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闪电VHF窄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系统和高速摄像系统,对青海大通地区一次有5次回击的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了同步观测,对比分析了通道传输过程的辐射和光学特征.结果表明,光学通道亮度能补充VHF干涉仪定位先导通道的电流特征,VHF干涉仪定位弥补了光学设备拍摄弱放电和云内流光通道的不足;在通道分枝结构上,干涉仪定位的通道和光学通道呈现出很好对应.干涉仪定位分枝通道的辐射源点较明显,但分枝光学通道的出现明显落后于干涉仪定位辐射源通道.对用两种不同观测手段探测的先导通道进行速度计算,发现两者计算的直窜先导和直窜梯级先导速度量级一致,均为106m·s-1,但干涉仪在时间的获取及精确量化上有优势,干涉仪定位计算先导速度的精确度高于光学通道定位. 相似文献
977.
利用低光度相机首次观测到了2013年7月31日华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上空产生的中高层Sprite放电现象。结合闪电定位、天气雷达等同步观测, 对一次MCS诱发的Sprite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对应的母体闪电和雷暴系统的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除发现了2例圆柱型、3例胡萝卜型和1例舞蹈型 Sprite外, 还发现了2例发光主体发育不完全的Y字型Sprite。估算的Sprite的底部平均高度低于61.8±3.5 km, 顶部平均高度为84.3±6.8 km。Sprite持续时间算术平均值为25.7±9.8 ms, 几何平均值为24.4 ms。Sprite的母体闪电均为正地闪, 峰值电流在+62.5~+106.2 kA之间, 算术平均值为+77.1±22.2 kA, 是本次MCS所有正地闪平均峰值电流的1.4倍。Sprite母体闪电的脉冲电荷矩变化(iCMC)在+475~+922 C km之间, 几何平均值为+571.0 C km。Sprite母体闪电发生在MCS雷达回波25~35 dBZ的层状云降水区, 弱回波(<30 dBZ)面积的突然增加对Sprite的产生有重要指示作用。Sprite易发生在MCS成熟—消散阶段正地闪比例(POP)显著增加的时段。在本次MCS消散阶段中, 有两个时间段可能有利于产生Sprite。在Sprite集中发生时间段, 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LNET)探测到的正地闪比例为54.2%, 正地闪连续电流比例70.24%, 连续电流持续时间为58.17±50.31 ms, 有利于Sprite的产生。 相似文献
978.
979.
本文对月球每隔18.6年循环达其运行轨道最北节点N周期位置,和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位相与马边-雷波-屏山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本区发生M≥3.6,级地震的“月-地”关系背景年,以及在“月-地”关系北景年对应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位相的特定条件下,存在因受特大黑子活动事件,引起太阳磁场极性变化的半周期和全周期为时间尺度的“日-月-地”高相关年的转折变异,激发本区破坏性地震或震群发生的时间规律,并用于对本区未来M≥5级地震活动的中期,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