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6篇 |
免费 | 240篇 |
国内免费 | 2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2篇 |
大气科学 | 192篇 |
地球物理 | 311篇 |
地质学 | 443篇 |
海洋学 | 188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116篇 |
自然地理 | 1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75篇 |
2014年 | 120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61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1955年 | 3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Fischer图解及其在旋回层序研究中的应用──以北京西山张夏组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Fischer图解(又称为容纳空间图解)为人们研究沉积旋回在空间上的叠置规律、相对海平面变化、层序级次的划分以及地层层序对比等提供了一种客观实用的方法。本文较详细地讨论了该图解的绘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运用该图解,将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张夏组划分为1个大的三级旋回层序和4个四级旋回层序,根据图解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讨论了旋回层序与构造运动间的关系,提出华北板块晚寒武世之前的"翘翘板运动"应始于中寒武世张夏期之早期到中期。 相似文献
12.
13.
海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空间,从滨海岸滩到深海大洋,每一处都会是某一类型生物赖以生存的天地。在不起眼的海滩礁石丛中,有样貌不甚讨喜的各种海洋节肢动物;在浅海能够透射阳光的美丽珊瑚群中,有欢快游戏觅食的小丑鱼家族;在冰冷刺骨的极地大洋海域,有无法计数的磷虾集群;而在水温高达三四百摄氏度的海底热液喷口附近, 相似文献
14.
15.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生物礁演化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环境。东沙隆起在中新世时期属于浅海环境,远离物源区,温度、盐度和水深适宜生物礁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认为东沙隆起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生物礁,且其发育演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对应起来。相对海平面的旋回性变化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使得研究区生物礁具有较好的孔渗性,可以成为有潜力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16.
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及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海周边1989-2014年的潮汐资料和GPS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以及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对该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周边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以上升为主,平均上升速率(4.53±0.20) mm/a,高于全球平均速率,且2004年后上升趋势加剧;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呈现6类较典型的变化特征,并存在与板块构造相对应的分区聚集现象,形成了中国东南和越南沿海、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北部、菲律宾群岛等4个变化特征区。受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的影响,马来半岛、南沙和西沙海域的地壳形变由上升趋势转为下沉,加剧了相对海平面的上升;中国东南沿海和菲律宾群岛受地震影响较小;越南沿海和加里曼丹岛北部区域的地震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盐度对六株硅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为22±1℃,盐度为18‰、28‰和38‰的条件下,用F/2培养基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6株硅藻(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 B13; 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 B211;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mutum B114, B118,B221;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B222) 进行培养,在指数生长期末期进行收获,测定了6株硅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实验结果表明: 盐度对六株硅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均有影响,但作用结果因种而异.B13的相对生长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B114和B222的相对生长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B13的干重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度为38‰时达到最大值(0.21);B118、B114、B221 和B222的干重均在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盐度对B211的干重影响不明显(0.35~0.36).六株硅藻的主要脂肪酸为16:0、16:1(n-7)和20:5(n-3),B211还含有较多的20:4n-6(5.6~7.4‰),B13含有较多的14:0 (20.O~30.9%).B211、B221和B222的饱和脂肪酸总合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盐度为18‰时达到最大值(占总脂肪酸的百分比分别为41.7%、37.6%和31.7%).而B13、B118和B114的饱和脂肪酸总合在盐度为28‰时含量最高(分别为48.1%、31.0%和33.0%).B118、B114、B221和B222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合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而B13和B21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合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B13、B118、B114和B22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合在18‰时含量最高(分别为31.3%、23.4%、19.6%和18.6%).B211和B221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合在28‰时含量最高(分别为25.1%和16.3%).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冲沟插值误差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局部多项式(local polynomial interpolation,LPI)、张力样条(spline with tension,ST)、析取克里格(disjunctive Kriging,DK)以及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模型方法对高程采样点进行插值,用交叉验证法、相对差系数及沟谷线差异衡量其插值精度。遴选高程误差大于1 m的误差点,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全局Moran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TIN和DK精度较高,IDW精度最低;高程误差均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TIN > LPI > DK > ST > IDW;高程误差均呈空间正自相关,TIN模型插值误差的自相关程度最高;误差热点位于坡度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