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江南造山带东北段歙县岩群和昱岭关群是皖南地区重要的前寒武纪地层单元。本文对皖南地区歙县岩群昌前岩组和昱岭关群井潭组凝灰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测年研究,获得昌前岩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52±6 Ma和840±11 Ma,井潭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09±10 Ma,为皖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地层的对比增添了可靠的年代学依据。根据最新获得的锆石U-Pb年龄数据,确定歙县岩群的时代与江南造山带区域范围内梵净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以及溪口岩群相当,其上覆的昱岭关群与下江群、丹洲群、板溪群、马涧桥组、登山群以及上墅组等地层单元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342.
为了评估下扬子皖南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储层性质,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法、N2和CO2气体吸附法,对皖南地区古生界页岩孔隙特征和孔隙结构进行研究,并探讨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皖南地区古生界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低,页岩样品中常见粒间孔、凝絮孔、溶蚀孔、基质晶间孔和有机质孔,并且发育微米-纳米级孔隙。古生界页岩孔隙中50%以上为微孔和介孔;孔隙结构主要为圆柱孔、狭缝型孔和混合型孔,平均孔径范围为4.17~12.06 nm。页岩孔容和比表面积随着有机碳(TOC)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页岩孔隙度随着有机质成熟度(Ro)的增大而减小;页岩孔容随着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343.
皖南和浙西地区寒武系下部黑色岩系地层发育差异明显,常见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黄柏岭组和荷塘组。近年来在岩石地层清理中,黄柏岭组和荷塘组的定义被不断修订。随着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精度的提高及科研和生产的需要,皖南和浙西地区寒武系下部黑色岩系的划分和年代地层对比需要进一步明确。着重从三叶虫盘虫类的生物地层学与岩石地层学的角度讨论了黄柏岭组和荷塘组年代地层和它们的穿时性问题,认为黄柏岭组为跨时代的岩石地层单位,下段至中段下部时代可能为筇竹寺期,中段中上部为沧浪铺早期,上段为沧浪铺中期至龙王庙期。休宁蓝田荷塘组底部的石煤层与东至庞汪村剖面黄柏岭组底部的石煤层时代可能相当。而浙西地区的荷塘组与皖南地区的荷塘组时代差异巨大,两者底部石煤层底界为不等时面,因此不能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两个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的年代对比应具体剖面具体对待。  相似文献   
344.
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黑色岩系是区域潜在的烃源层,但过去关注较少。为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本文以新近在皖南地区发现的3条剖面为例,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讨论了大隆组黑色岩系的发育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宣城牛山、泾县蔡村和泾县昌桥三条剖面中大隆组黑色岩系均稳定发育,岩石类型包括硅质岩、钙质泥岩和硅质泥岩等。综合地层对比和沉积学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在大隆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的沉积旋回,黑色岩系主要发育于深水、还原滞留、欠补偿的海洋环境。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大隆组黑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平均在2.0%左右,有机质类型以II_2和III型为主,并普遍进入高过成熟演化,因此区域勘探应以天然气勘探为主。对比研究区大隆组黑色岩系与中新生代火成岩的分布关系,推测大隆组黑色岩系中有机质的高过成熟演化可能与华南中新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影响有关,因此在未受/少受影响的地区(例如泾县—广德一带),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原油资源潜力。这些认识还可供区域黑色岩系基础地质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45.
皖南新元古代两次冰期事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新元古代的冰期事件一直是地质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中国在内 ,世界许多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普遍发育有一至两层冰碛岩 ,有的地区甚至可以见到三层冰碛岩 ,在冰碛岩之上往往有碳酸盐岩盖层 ( Cap Carbonate)。通过对皖南休宁新元古代冰碛岩的岩石地层学 ,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化学地层学的研究 ,证实了休宁新元古代地层存在两期冰川的记录 ,并通过与国内外同时代典型地层剖面的对比 ,认为休宁蓝田剖面的两层冰碛岩可能分别相当于 Sturtian冰期和 Marinoan冰期的沉积 ,其时代分别约为 710— 73 0 Ma,5 90— 60 0 Ma  相似文献   
346.
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风景旅游区温泉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罗祥康 《中国岩溶》2000,19(2):159-163
重庆渝北区统景风景旅游区地下热水资源十分丰富,井泉流量可达1000~ 7200m3 /d,水温最高可达62℃。调查研究表明,热水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为主要储热介质,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至侏罗系的红色砂页岩、煤层、泥岩为隔热保温盖层。大气降水通过岩溶槽谷下渗至热储层,在深部沿断裂构造线由北向南迳流,并在地表减压最大处,如河谷地段等,排出地表而形成温泉   相似文献   
347.
皖南逍遥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南绩溪县逍遥岩体侵位于新元古界南华系、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海相沉积盖层中,岩性为花岗闪长岩。测得该岩体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值年龄为(149.3±2.3)和(148.6±1.9)Ma,表明:岩体侵位于晚侏罗世。逍遥花岗闪长岩体的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其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过铝质,属于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综合地质、年代学、电子探针和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逍遥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其岩浆来源于有幔源物质加入的下地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的部分熔融作用,该岩体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点。  相似文献   
348.
皖南山区山地生态系统经济价值损失估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信旺  朱诚 《山地学报》2004,22(6):735-741
生态系统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对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的损失首先会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草场资源等。为估算某一地区生态系统经济损失,可采用将损失转化为货币值的方法,损失函数P(A),P(A)=∑P(UAi)=P(A),Ai(i=1,2,3,……)为各单项损失值。用此方法估算出皖南山区2000年生态系统经济损失值达27309.32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42%,森林资源损失为17679.44万元,水资源损失7596.66万元,土地资源损失6094.49万元,草场资源损失3120.58万元。所采用的方法科学,经验证表明估算值基本正确,但比实际值偏小。  相似文献   
349.
吕晓玲 《地下水》2023,(5):111-112
太白山作为陕西著名的温泉旅游区,区域地热资源丰富,地热水发现历史悠久,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以陕西太白山旅游区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地热水成因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保证地热水可持续利用角度提出具体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太白山旅游开发区处在沟通地下深层热源的大断裂上,秦岭山区地表水补给蓄水后形成了丰富的地热水,该区地热水在平面上分布在沿汤峪河两岸南至神功石和北至迎宾大道区域,在垂直上分为三个热水层。地热水水质为SO4·HCO3-Na型,现状年开采总量324万m3,地热水供水满足区域日常需水要求。开发利用存在地热水缺乏科学配置和统一管理、浪费严重,综合利用效益低,地热水尾水排放污染环境,地热水衰减趋势不断增加和冷水供水配置失调等实际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从加强工程措施、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开采监管、实施动态监测、促进尾水循环利用和加强保护宣传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以期保证区域地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50.
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演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经历了晋宁早期俯冲和晚期碰撞两个造山阶段,自北而南可划分为九岭褶皱变形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江山-绍兴对接带,其间均以区域性构造带相隔,变形强度依次增强,中元古代变质地层分属于史密斯、有限史密斯、非史密斯地层范畴,难以建立总体地层层序而区别于传统的“史密斯”地层;同时,该套地层又形成于元古代扬子、华夏两板块的张开-闭合过程中的统一大地构造背景下,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而有别于“地体构造”、“构造混杂岩”;依据地层组成结合岩石化学研究,在“构造混杂岩”基础上建立了“双列岛弧”的“沟弧盆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