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中国东南部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分布于扬子板块的皖南、浙北、浙西和赣东地区,其中皖南休宁、歙县、浙北富阳、浙西建德及开化等地保存有两套冰碛岩和含锰碳酸盐岩地层,自下而上四分,而非以往认为的三分,分别记录了冰期-解冻期-冰期-解冻期四个阶段的沉积,这两个冰期分别为古城冰期和南沱冰期,相当于国外的司图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和马林诺冰期(Marinoan glaciation)。浙西江山和赣东广丰等地则只保存了一套冰碛岩和含锰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冰期-解冻期两个阶段的沉积,地质年代为南沱冰期。由上可见,南沱冰期比古城冰期规模更大,冰碛沉积的范围更广泛,对铁、锰、硅及磷的富集成矿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2.
皖南东至地区震旦纪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的震旦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出露良好.为江南型地层最古老的盖层。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岩石类型相当丰富,为重要的含矿层,含有丰富的铁、锰、磷、金等沉积层控矿产,是研究震旦纪地层、沉积相和层序地层较理想地区。通过分析研究,阐述了早震旦世早期以陆源碎屑沉积环境为主,为海岸冲积扇相到陆棚相沉积,表现为一个海进过程;早震旦世晚期以冰川作用为主,为海岸冰川相到陆棚冰川沉积;晚震旦世均以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为主,为台地前缘斜坡到浅海盆地相沉积,表现为一个海退过程。震旦纪可分出两个Ⅰ类层序,早震旦世早期Ⅰ类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凝缩段构成.由于受冰川作用对下伏地层产生了强烈削切,而使高水位体系域缺失。早震旦世晚期至晚震旦世晚期,为一个完整的Ⅰ类层序。  相似文献   
123.
皖南郭村钒矿处于扬子陆块东南缘江南古隆起内的历口构造带和太平褶断带的交界部位,位于历口-羊栈岭大背斜的北翼。含矿地层为早寒武世荷塘组的一套浅变质黑色炭质板岩,可对比划分出4个矿层。矿体主要受沉积变质作用控制,层控性明显,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石煤钒矿床,形成于温暖潮湿的浅海相还原环境。含有磷结核和钙硅结核的黑色岩系是本区寻找钒矿的重要标志,通过郭村钒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的研究,对于皖南地区寻找同类矿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4.
皖南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奥陶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 ,在沉积相上可分为台地、斜坡与盆地沉积。通过对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的研究 ,分别将奥陶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 3个Ⅰ类沉积层序和 2个Ⅱ类沉积层序 ,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沉积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区内的奥陶系总体为一向上变深的沉积层序 ,经历了镶边陆棚—淹没台地—浅海盆地 3个演化阶段 ,其盆地呈北西浅、南东深的沉积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25.
皖南东源钨钼矿床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建真  董会明 《安徽地质》2010,20(2):100-103
皖南东源钨钼矿床是根据1∶20万祁门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在东源地区圈出的W、Mo、Bi、Ag、As、Pb、Zn等元素综合异常,通过开展1∶10000土壤测量,成果显示:在东源地区W元素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等轴状面型异常,面积达2km2以上,浓集中心明显,具浓度分带,浓集值高,与其重叠的异常元素有Mo、Ag、Cu、Bi、Sb等。经工程验证,在异常浓集中心的东源岩体中找到了斑岩型钨钼矿床。在其外围Mo、Cu异常显著的江家岩体和东源岩体东北部蚀变带中也发现了较好的钼矿体或矿化体,具有进一步寻找其它金属矿床潜力。  相似文献   
126.
皖南浅变质岩区的构造演化及矿产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南浅变质岩地区由四个不同构造单元拼合而成。中元古早期皖南为一古岛弧;约1000Ma前,华南板块沿江山-绍兴一带俯冲,是岛弧向扬子板块增生;约900Ma前左右,皖南沿祁门-三阳坑一带产生弧后扩张盆地;而850Ma前,华夏古陆沿江山-绍兴一带与扬子板块对接拼合,弧后盆地被动俯冲结束,标志增生的完成,同时深部发生重熔,形成初生陆壳改造型(S型)花岗岩类侵入体,如休宁、许村、歙县等岩体;约780Ma,华南洋壳的俯冲使洋盆逐渐缩小,华南板块和扬子板块发生碰撞,以至祁门-三阳海盆关闭,形成祁门-三阳坑陆壳碰撞地缝合线。这时期的碰撞挤压,使初生陆壳重熔形成板内改造型灵山、莲花山和白际山侵入岩体,最终形成白际岭火山岩推覆席,标志皖南构造格局形成。这些构造演化既奠定了本区的构造格局,又控制着该区的矿产分布。本区主要矿种的成矿期为晋宁期和燕山期,中生代的成矿作用是在晋宁期变质基底上局部演化的结果,即中生代的矿产分布仍反映了基底格局对区域成矿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7.
李立勋 《热带地理》1998,18(2):182-187
探讨了广州市荔湾商贸旅游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商贸旅游区建设的依据与发展目标;以创新、市场、特色为核心的发展指导思想;商贸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多元化的商贸;富有岭南特色的旅游;发展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8.
杨仲元  徐建刚  林蔚 《地理学报》2016,71(6):1059-1074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旅游地由主体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多个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论文选择皖南旅游区为案例地,探讨了其空间演化过程。结果显示:① 1979-1990年是空间聚集体形成阶段,以黄山和九华山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并形成规模“聚集”,旅游空间结构开始呈现集聚发展特征。② 1991-2000年为空间聚集体增长时期,黄山景区和九华山景区进一步发展,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西递、宏村景区的快速发展推动新的空间聚集体形成,空间聚集体的规模和数量同时增长。③ 2001年以来,皖南进入空间集聚体涌现阶段,主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强,多种新兴发展要素涌现;新兴发展要素和传统发展要素共同催生了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动皖南旅游区空间演化发展。未来,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将推动皖南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全域化的利用,文化性、生态性、乡村性的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皖南旅游发展主流方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的建设将加强皖南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皖南将以全域旅游方式,整体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之中,成为长三角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9.
皖南地区北接长江中下游铜铁金成矿带,南临赣东北德兴铜、金矿集区,成矿潜力巨大。迄今已在区域内发现多个大中型W、Mo、Cu、Au矿床。本次研究选取多个可能与成矿有关的小型花岗岩体进行岩石成因、氧逸度高低及其成矿潜力分析。研究发现:皖南侏罗-白垩纪发育两期花岗岩,早期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60~140±5Ma,岩性多为花岗闪长岩等偏中性岩石,岩石成因与中晚侏罗世的板块俯冲挤压有关。晚期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40±5~120Ma,岩性以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以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岩石的成因与构造体制转换之后的伸展环境有关。利用锆石中稀土微量元素的含量计算出皖南及相邻地区早期(160~140±5Ma)花岗岩普遍具有比较高的Ce4+/Ce3+值,即岩浆具有高氧逸度;而晚期(140±5~120Ma)花岗岩的Ce4+/Ce3+值普遍偏低,指示了岩浆具有较低的氧逸度。通过对氧逸度与成矿关系的分析,认为皖南燕山早期发育的花岗质岩类具有良好的铜、金、钼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30.
皖南地区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范羽  周涛发  张达玉  袁峰  范裕  任志 《岩石学报》2016,32(2):419-438
复式岩体是指不同时代花岗岩类侵入体在空间上的共生。对复式岩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形成和分布与构造演化的关系,从而阐明花岗岩浆侵入、定位的机制。皖南地区广泛发育燕山期复式岩体,本文对该区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的地质概况、成岩年代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复式岩体的成因和侵位机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复式岩体从早到晚四个阶段岩浆岩年龄分别为第一阶段花岗闪长岩143.3±1.0Ma,第二阶段二长花岗岩137.6±1.5Ma,第三阶段钾长花岗岩131.3±1.2Ma,第四阶段花岗斑岩132.0±2.0Ma。所有岩石均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显示出由钙碱性向碱性过渡的特征,并具有向富K、Si和贫Ca、Mg、Fe演化的趋势。该复式岩体源自同一个初始岩浆房,不同阶段岩浆沿相同的通道先后上升侵位至相邻空间叠加形成复式岩体的格局,这也是本区此类复式岩体的形成机制。早期形成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主要源自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而晚期岩浆房中加入了较早期更多的底侵幔源岩浆,并与之完全混合,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更强的分离结晶和地壳同化混染作用,形成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早期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形成与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晚期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形成于陆内拉张环境,反映出研究区从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挤压环境向陆内岩石圈伸展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