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119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06年省气象局授予马万才、王献芝、祁如英、史津梅、何生存、王治邦、刘海明7位同志“青海省气象部门优秀中青年人才”称号。 马万才,男,44岁,工程师。1981年7月毕业于兰州气象学校气象专业,2005年6月在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取得在职大专学历,现在民和县气象局从事地面测报工作。  相似文献   
62.
气象部门要发展,关键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全面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开拓创新能力,是发展气象事业,拓宽气象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保证。中国气象局提出了推进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基本思路是“一个中心、三个战略”,人才战略是三大战略之一。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实施人才战略,努力造就一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勇于创新、高素质的气象人才队伍,是摆在气象部门面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3.
专家介绍     
《勘察科技》2006,(2):34-35
赵志锐,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文山人,1988年7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探矿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8年来,一直从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技术及管理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队长、机修厂副厂长、院基础公司副经理、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98年起任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勘察分会市场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勘察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云南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云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评委专家库成员;获2002年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等奖。  相似文献   
64.
《气象软科学》2007,(4):165-165
周东在2007年3月12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撰文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创新环境将不断改善,多数企业家对此充满信心,但有些实质性、迫切性的问题还需要国家有关方面加紧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随着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政策体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严、投融资力量薄弱、创新人才缺乏以及高新区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65.
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人才社会化管理文件的出台,政府购买人才服务的条件日臻成熟,但是气象部门政府购买人才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气象部门人才服务政府购买需求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20世纪末,通过借鉴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我国部分地方推出了有力举措,以试点的方式开展了不同范围和类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尝试。经过近些年的实践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成效。  相似文献   
66.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前提。在分析总结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评价现状基础上,构建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高层次人才评价的优化路径,为气象部门合理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7.
68.
发展城市地质科技 构筑地质人才高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要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地质工作必须确保上海城市建设各项规划任务的顺利实现。通过总结经验,转变观念,及时把握机遇,发展城市地质科技,构筑地质人才高地,为新世纪上海城市建设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9.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地质科学院为培育青年成才制定的各项举措,如支持新生力量,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快出人才,制定培养措施;引进人才等等,同时,创造条件,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求稳定队伍。文章简介了地科院近数年由于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培养出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0.
当前我国文武人才的地理分布与南北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才的空间分布规律体现着人才与经济、历史及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选取17000多名教授和1600多名将军作文武人才的地理分析。教授工作地集中的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四川、湖北、辽宁、江苏、陕西、广东、吉林、天津,籍贯集中的地区依次为江苏、浙江、四川、辽宁、广东、湖南、山东、河北、天津,主要流入地区为北京、上海、陕西、吉林、黑龙江、天津,主要流出地区为浙江、江苏、河北、河南、福建、广东、山东。将军籍贯分布集中程度比教授更为突出,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福建、河北、陕西。如以县计,则集中在江西的兴国、永新、吉安,湖北的红安、大梧,安徽的金寨、六安,河南的新县,前面三县属中央苏区,后面五县属鄂豫皖苏区。工作在南方和北方教授数基本平衡,但籍贯在南方的约为北方的两倍,籍贯在南方的将军数为北方的两倍多。这种格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的人才流向。近十年,人才流向和人才格局发生变化,不仅国内毕业生,而且国外留学人员也被吸引到南方沿海开放地区,为此,需要新的办法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