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89篇 |
免费 | 1010篇 |
国内免费 | 17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10篇 |
大气科学 | 397篇 |
地球物理 | 540篇 |
地质学 | 4633篇 |
海洋学 | 2190篇 |
天文学 | 42篇 |
综合类 | 796篇 |
自然地理 | 11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337篇 |
2022年 | 382篇 |
2021年 | 458篇 |
2020年 | 349篇 |
2019年 | 397篇 |
2018年 | 284篇 |
2017年 | 294篇 |
2016年 | 274篇 |
2015年 | 341篇 |
2014年 | 579篇 |
2013年 | 371篇 |
2012年 | 485篇 |
2011年 | 488篇 |
2010年 | 449篇 |
2009年 | 527篇 |
2008年 | 531篇 |
2007年 | 488篇 |
2006年 | 469篇 |
2005年 | 392篇 |
2004年 | 360篇 |
2003年 | 311篇 |
2002年 | 360篇 |
2001年 | 289篇 |
2000年 | 288篇 |
1999年 | 257篇 |
1998年 | 235篇 |
1997年 | 221篇 |
1996年 | 221篇 |
1995年 | 189篇 |
1994年 | 194篇 |
1993年 | 163篇 |
1992年 | 195篇 |
1991年 | 144篇 |
1990年 | 124篇 |
1989年 | 94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46年 | 4篇 |
1944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4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生物礁演化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环境。东沙隆起在中新世时期属于浅海环境,远离物源区,温度、盐度和水深适宜生物礁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认为东沙隆起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生物礁,且其发育演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对应起来。相对海平面的旋回性变化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使得研究区生物礁具有较好的孔渗性,可以成为有潜力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82.
83.
84.
为研究1989—2013年河北省近海有害藻华灾害分级、时空分布和优势肇事生物变化特征,对河北省近海累计58次有害藻华记录的发生时间、位置与范围、面积和优势有害藻华生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型(面积0~100 km2)、中型(100~1 000 km2)、大型(≥1 000 km2)和面积不详的有害藻华中,小型藻华为多发性藻华,发生次数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60.35%;5-8月份是藻华多发期,发生次数占累计发生次数的86.21%;2000年后藻华发生频率大增,由原来年均发生1次演变为年均发生4次;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57.14%,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少;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64.25%,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小。河北省优势海洋有害藻华生物共计15种,易发性藻华生物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44.83%,2009年前是河北省近海最主要的藻华肇事生物;高发性藻华生物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有害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55.57%,2009年后该藻和夜光藻共同成为河北省近海优势藻华肇事生物。 相似文献
85.
本文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和基因测序的方法研究了西南印度洋真光层海水中固氮细菌nifH基因的多样性。从构建的2个nifH基因克隆文库中共获得76条有效序列,其中46条来自CTD13-30 m文库,分属10个OTUs;30条来自CTD13-125 m文库,分属8个OTUs。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站位nifH基因序列主要分布于Cluster I和Cluster III两个分支,其中Cluster I中包含蓝细菌和变形菌两个分支,蓝细菌以Group B为优势类群,并未获得束毛藻和Group A的nifH基因序列。此外还有少数nifH基因序列分布于Cluster II。总体来看,西南印度洋固氮生物基因与大西洋的亲缘关系更近;固氮生物的多样性较为丰富,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群落结构与其它热带、亚热带寡营养海域具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6.
Chemical forms of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Daya Bay,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Xiamen Bay are measured with extraction solutions of MgCl2, NaOH, and HCl. Their availabilities to Chlorella sp. and Isochrysis galbana are estimated by using sediments as the sole source of P in the bioassa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total phosphorus (TP) in these sediments are 449.3, 650.1 and 643.9 mg/kg,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non-apatite inorganic P (NAIP) extracted with MgCl2 and NaOH from 3 sediments are 168.8, 146.6 and 118.1 mg/kg,respectively, and account for 18.3%~32.6% of TP. The phosphorus extracted with HCI solu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extracted with NaOH solution and the lowest extracted P is MgCl2-extractable P. The greatest relative growth rates of Chlorella sp. and Isochrysis galbana cultured with sediments are in the range of 4.3%~26.9%. The increasing biomasses of these algae correspond to NAIP and AAPP (the estimated algal-available particulate P). AAPP accounts for 42.4%~78.2% of NAIP, 21.1%~27.1% of total inorganic P, and 11.8%~20.3% of TP,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7.
88.
2002年6月28日,“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基地”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下称海洋三所)成立,并正式挂牌。“基地”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下称中国大洋协会)和海洋三所的相关研究方向基础上建立,目的是把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推向深入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国家海洋 相似文献
89.
90.
南黄海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的数值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用三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式研究南黄海浮游植物(以叶绿素a为指标)的季节变化.对于物理模式采用Princeton ocean model(POM),对于生物模式考虑溶解无机营养盐(氮、磷、硅)、浮游植物、食草性浮游动物和碎屑.给定已知的初始场和外加边界强迫,模拟了观测到叶绿素a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如浮游植物的春、秋季水华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a极大值现象等.研究表明,浮游植物春季水华最先发生于黄海中央海域,主要原因是该海域透明度较高,流速较小.春季水华开始于垂直对流减弱和层化开始形成之前(约3月底至4月上旬),显著地依赖水层的稳定性.水体层化以后(约5~9月)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分布在南黄海的南部和锋区.夏季的南黄海中央海域,由于上混合层营养盐几乎耗尽,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在紧贴温跃层下部的真光层,具有丰富的营养盐和合适的光照,次表层叶绿素a极大值得以形成.秋季(约9~11月份,略迟于海表面开始降温的时间,随地点不同而异)随垂直混合的增强,有利于营养盐向上输运,浮游植物出现一次较小的峰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