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8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印度野牛目前在中国仅发布于西双版纳地区可以视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系统中的代表性物种。有关印度野牛生境信息的缺乏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修复的要求必须进行印度野牛生境的分析。文中综合利用多元统计技术和GIS技术,建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去评价所调查的印度野牛生活动位置与一组生增变量之间的关系。GIS为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提供空间信息,并执行逻辑斯辑期蒂模型预测印度野牛生培在该区的空间分布概率。结果表明,硝塘、居民点  相似文献   
72.
海洋微藻间竞争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1-2].微藻之间的竞争作用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竞争机理的探讨,可进一步解释群落结构演替和赤潮发生原因,为赤潮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竞争机理在微藻开发利用上的应用,将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相似文献   
73.
罗宜富 《中国岩溶》2004,23(1):25-29
通过实地调查、样方统计、标本采集等,对荔波小七孔地区岩溶植被的生境条件、区系组成、群落学特征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植被区系十分丰富,在12km2 的范围内,自然分布的维管束植物高达375种,分别隶属于117科、272属;地理成分也相当复杂,既有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间断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又有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西亚至中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此外,区内岩溶植被多元顶极演替特征也很明显,常绿阔叶、落叶阔叶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共存。小七孔的这种植被群落特征主要由其气候、土壤、小生境差异及其相互配置的不同而引起。   相似文献   
74.
芒萁是华南退化坡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先锋种、优势种和关键种,能够快速形成密集的单优种层片结构。与传统阻碍更新的观点不同,野外观察发现芒萁层片内仍有少数物种能够成功定居,被认为具有生态筛效应。文章通过设置4种芒萁层片处理(芒萁层片完全剔除-UR;仅保留地上层-AF;仅保留根毯层-AR;芒萁层片全部保留-CK),分别在不同处理下移植目标种幼苗并结合土壤性状,探究芒萁层片生态筛效应及其潜在机理。结果发现:1)桉林芒萁根毯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钠、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阳离子交换量均显著高于芒萁红壤层和裸地红壤;2)多数乔木种和草本种在芒萁根毯层保留时无法存活,仅荷木、桃金娘、梅叶冬青和野牡丹等目标种幼苗在保留芒萁根毯层处理(AR和CK)下能够存活与生长。这表明芒萁层片确实具有生态筛效应,且其关键在于根毯层的作用而并非土壤养分改善作用。理论上,芒萁层片(尤其是根毯层)与生态恢复的生物阈值突破密切相关,未来需要进一步解析芒萁根毯层的结构与功能。应用上,华南地区存在大量以芒萁为单优林下植物的人工林类型(如桉林等),在进行结构优化与林分改造时需注意芒萁的生态筛效应。  相似文献   
75.
在3S技术和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支持下,应用羚牛行为生态学研究成果,在研究羚牛生境分布与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分析,开展高黎贡山北段羚牛生境适宜性评价与保护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羚牛生存的生境面积有限,并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为有效保护高黎贡山羚牛,有必要加强羚牛现有生境保护,尤其是最适宜生境的保护;消除羚牛生境阻隔因素,增强生境连通性。  相似文献   
76.
上海淀山湖水生高等植物现状及其近30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文  刘利华  达良俊 《湖泊科学》2011,23(3):417-423
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调查淀山湖水生高等植物现状.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其近30年变化,探讨水生植被的发展趋势及退化原因.淀山湖现有水生高等植物29种,隶属18科,25属,栽培种、外来种比例较过去升高.30年来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被)面积严重萎缩,主要植被类型从沉水植物占优势转变为漂浮植物占优势,沉水植被主要优...  相似文献   
77.
摄食栖息地面积是反映越冬水鸟生存空间的直接指标,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枯水期水文节律出现新的变化,给越冬水鸟摄食栖息地造成的影响尚不明确.为定量描述三峡水库枯水期不同出库流量对洞庭湖越冬水鸟摄食栖息地的影响,以洞庭湖典型的珍稀越冬水鸟——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为指示性候鸟,以白鹤摄食对栖息地水深需求作为关键生态因子,建立白鹤摄食对水深需求的栖息地适宜度模型.构建涵盖长江干流、三口河系、洞庭湖及其四水尾闾河段的江湖一体化耦合水动力模型,实现栖息地水动力分布特征的精确模拟.在此基础上耦合栖息地适宜度模型和水动力模型,建立了面向白鹤摄食对三峡水库出库流量需求的物理栖息地模型,量化不同出库流量对应的白鹤摄食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定量分析水库运行对白鹤摄食栖息地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月中旬三峡水库不同出库流量下洞庭湖白鹤潜在摄食栖息地面积保持稳定并随出库流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维持在101.40~121.84 km2之间,其中东洞庭湖摄食栖息地面积在7.49~9.86 km2之间,南洞庭湖(含横岭湖)摄食栖息地面积在47.37~60.34 km2之间,西洞庭湖摄食栖息地面积在46.54~51.64 km2之间.不同湖区摄食栖息地面积随着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增加均呈增大的趋势,说明三峡水库枯水期补水调度对于维持栖息地面积具有重要作用.较三峡水库运行前相比,白鹤摄食栖息地面积最大增加20.44 km2,对应的增幅为20.16%.成果明晰了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白鹤摄食栖息地面积的影响规律,可为通过三峡水库补水调度改善洞庭湖越冬水鸟摄食栖息地生境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8.
西南岩溶地区植被喀斯特效应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岩溶地区是我国主要岩溶带之一,也是世界岩溶研究重点地区,区内因人口众多,植被破坏严重,部分地区因人为作用已经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岩溶地区植被演替规律出发,针对不同植被生态条件,通过对比不同表层岩溶泉的水化学特征和表层土壤空气CO2(g)(表示呀以气相形式存在)的含量,分析了植被在岩溶区,特别在表层岩溶带的喀斯特效应,由此,一方面可以推动岩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岩溶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为西南地区生态恢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9.
广西弄岗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的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不同梯度的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演替群落的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气温上升和下降的速度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呈下降趋势,各群落的气温垂直变化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各演替阶段群落的土壤5cm处的温度变化呈不规则的单峰曲线;随着演替的进展,各群落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大,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幅随着演替的进展而变小;一般来说,随着高度的增加,各演替阶段的光照强度也增加.  相似文献   
80.
赵振斌  薛亮  张君  卫海燕 《地理科学》2007,27(4):561-566
城市自然保护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自然保护有赖于相关数据采集、评价方法的建立和规划途径的支持。本文结合西安市典型区域,运用RS和G IS技术,探讨了城市生境制图的一般方法与程序,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的:城市生境分类体系的建立;城市生境制图及数据库的建立;城市生境保护价值评价;城市生境链的规划。主要结论:①城市生境制图是一种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数据源;②通过生境单元综合评价,有价值的生境单元及空间格局可被识别出来;③基于生境制图及评价的生境链规划为城市自然保护提供了一条极富操作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