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8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入夏前梭梭实生苗生长动态与生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当年生梭梭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途径,分析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实生苗从萌发到入夏前的动态。梭梭种子依赖融雪水为萌发水源,其时地表湿润状况将影响当年幼苗的出土;含清明节为中点的一周内,气温高低及其变化缓急是决定梭梭实生苗存活与否的关键时期。实生苗从子叶到3对真叶期表土5 cm内的含水状况是其存活的制约因素;微地形、地被物或枯落物及在适度覆沙下的淤积土似有助于实生苗的存活,可能通过有关因子削弱气象因素对立地的影响,特别是减缓浅土层水分的波动,从而提高实生苗入夏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42.
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柠条林丛枝菌根真菌分子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永俊  冯虎元 《中国沙漠》2009,29(6):1141-1147
采用PCR-DGGE和DNA克隆测序技术对黄土沟壑区一时间演替序列(5、13、20 a和42 a)上的人工柠条林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进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所有DNA序列聚为四个均属于AMF Glomus属的序列群,分别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G.intraradices(同源性≥98%)、G. fasciculatum(=99%)、Glo18(=98%)和G. sp.(=98%)相关,这表明,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柠条根系的AMF多样性十分低下。这四个序列群在5~20 a的柠条林中均出现,而在42 a的柠条林中只有G. sp.未出现,这表明,AMF群落组成并未随着柠条林的演替而发生显著改变,即AMF群落并未随着人工柠条林的恢复演替而得到恢复;土壤理化性质的稳定以及人工柠条林中的AMF群落与植被之间的正向反馈关系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3.
三种北极微藻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北极微藻对不同环境温度的适应性,对分离自北极王湾地区的三种微藻-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小球藻(Chlorella sp.)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在不同温度条件下(0℃、4℃和8℃)的生长曲线和抗氧化酶系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藻对温度的适应性因种而异:玛氏骨条藻在4℃具有最快生长速率,最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及最低的丙二醛(MDA)含量;小球藻的最快生长速率及酶活均在8℃时,MDA含量最低值出现在0℃;衣藻生长情况相差不大,MDA含量的最低值出现在8℃.抗氧化酶系统变化规律也因藻种及温度而异--在0℃与4℃变化时,玛氏骨条藻抗氧化酶系统的三个指标的差异极显著(P<0.01);在0℃与8℃变化时,玛氏骨条藻与小球藻的SOD活性的差异显著(P<0.05),其余两个指标差异不显著;衣藻在三个温度下的三个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总体而言,三种藻对三个温度的适应性均较好:其MDA的含量均较低,三种藻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理代谢机制来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244.
洞庭湖近现代的演化与湿地生态系统演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洞庭湖区近50a以来至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构造沉降速率与泥沙淤积速率的相对关系所表现的近、现代3个演化阶段;简述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年内水位变化对生态的影响,以及洞庭湖向扩大演化而导致的湿地生态系统由正向演替逆转为逆向演替:认为对洞庭湖的治理及开发必须建立在其演化和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基础上,并进行应对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45.
岩溶区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通过改变土壤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本文采用稀释平板测数法和土壤常规分析对弄拉峰丛洼地5个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分布随演替阶段和土壤深度显著变化,细菌约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90%以上,占绝对优势,微生物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微生物总量在上层表现为顶级林>灌丛> 乔幼林> 灌草丛> 草丛,在中层则表现为灌丛> 乔幼林> 顶级林> 灌草丛> 草丛,在下层表现为灌丛> 顶级林> 乔幼林。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发现不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有效N、土壤空隙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88, 0. 74和0. 66,与土壤p H值、MgO、Al2O3等含量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7, - 0. 65, - 0. 65。   相似文献   
246.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的分类鉴定、生境习性及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过去的工作基础,对2008年5月底以来黄海西部沿海水域漂浮聚集的绿藻样品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其为绿藻门石莼目石莼科浒苔属的浒苔Enteromorphaprolifera,其主要分类鉴定特征为藻体暗绿色或亮绿色、管状扁压、中空、主枝明显、分枝较多、密集且细长.文中对其生境习性及其分布特征也作了较详细地介绍.  相似文献   
247.
2005~2006年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珠江口4个航次19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夏季和秋季初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个体数量等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研究期间浮游动物群落的演替情况.经鉴定共发现终生浮游动物226种和阶段性浮游幼体5个类群.优势种中,除了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等过去常见的优势种外还出现枝角类和被囊类的种类,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则是春季的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大洋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2006年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数量高于2005年,春季的平均个体数量高于同年夏季或秋季初,空间分布则无明显规律.根据相关分析,盐度和水温是影响该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演替速率E值的计算结果,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但2005年至2006年间的同一季节则未出现显著的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248.
洋山港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生态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洋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港。为了解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演变趋势,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洋山港海域进行了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调查研究。洋山港海域污损生物种类较少,共记录污损生物19种,隶属于5个类群,优势种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网纹纹藤壶(Balanus reliculatus) 、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厦门华藻苔虫(Sinoflustra amoyensis)、双钩楯琥珀苔虫(Aspidelectra bihamata)、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lata)和亚洲帚毛虫(Sabellaria ishikawai),种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同时部分具有河口低盐种的特征;污损生物的附着高峰期是6—10月份,除冬季月份外,其余月份均有生物附着;受盐度、水流及泥沙含量的影响,洋山港污损生物的生物量变化较大,月板、季板及年板的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9.20,127.20和774.04 g/m2。另外,通过对洋山港海域污损生物周年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发现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受季节变化和盐度的升高影响较大,群落结构不稳定,物种演替明显。  相似文献   
249.
烟台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全超  李宝泉 《海洋与湖沼》2013,44(6):1667-1676
为了解烟台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分析群落演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发群落演替的原因,于2010年4月、8月、11月及2011年3月4个航次(春、夏、秋、冬)对烟台近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周年调查分析。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Cluster聚类和MDS排序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并与历史资料比较分析群落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76种,其中多毛类77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39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7种。群落中的优势种组成季节性差异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短叶索沙蚕和不倒翁虫为4个季度共有优势种。烟台近海年平均生物量为16.72 g/m2,以秋季最高,春季最小;年平均丰度为1022 ind/m2,以冬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30、0.70和1.9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底质和水深关系密切,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类型的环境扰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呈现斑块状分布。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群落特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物种数下降,群落中优势类群的比例和优势种组成发生了变化,群落中软体动物比例减少,多毛类比例增加。人类活动包括污水排放、养殖和捕捞、港口建设和船舶航运等干扰是导致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0.
互花米草的入侵与扩张占据了其他植物的生态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破坏了滩涂景观,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了消极影响。利用2019-2021年Sentinel-2A影像,结合最大似然分类法与决策树分类法对杭州湾南岸互花米草等多种生境类型加以识别,并进一步讨论生境变迁对迁徙候鸟的影响。结果表明:(1)决策树分类法总体精度更高且细节信息更为丰富,但存在较为明显的漏分现象;(2) 2019-2021年互花米草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且空间分布愈发离散,严重侵占芦苇、光滩等生境的生态位,导致总体生境景观趋于破碎;(3)受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适宜鸻鹬类候鸟栖息的光滩与海三棱藨草生境面积锐减,整体生境状况愈发复杂多样,候鸟适宜生境面积呈明显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