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8篇
  免费   483篇
  国内免费   414篇
测绘学   327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73篇
地质学   1612篇
海洋学   61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75篇
自然地理   70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西秦岭地区生物礁与铅锌矿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前人对西秦岭地区地层、岩相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补充的实际资料,论述了生物礁与西秦岭铅锌矿的伴生关系及其成因联系.地质建造上,规模矿床赋矿地层的共同特点是相对发育灰岩及生物灰岩;空间上,生物礁为沉积成矿洼地的障壁;层序上,沉积型铅锌矿和改造型铅锌矿与生物礁的伴生关系有所不同,前者一般赋存于生物灰岩或碎屑岩中,后者的矿体常赋存在生物灰岩与泥质岩的过渡部位,表现为礁硅岩套.与造礁生物有关的有机质可能在沉积成矿或改造成矿作用发生前的成岩过程中,参与了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及铅、锌等多金属元素的萃取、运聚过程.板内伸展阶段的深源流体、陆内俯冲阶段的深源或岩浆热液注入先存的中低温富有机质卤水,分别导致了沉积和改造成矿作用发生.沿生长断裂发生的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促进了处于低纬度地区的生物礁生长,并形成成矿洼地的障壁.生物礁在改造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形成利于改造成矿作用发生的成矿构造.  相似文献   
33.
南海新生代盆地第三纪生物礁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诸盆地第三纪生物礁甚为发育,类型丰富,已渐成为今后南海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本文在不同的盆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类型不同的生物礁体如如地边缘礁、塔礁、块礁等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认识了不同类型礁体 序发育状况和沉积体系域特征,以及海平面相对变化所引起的生物礁生长方式的变化等,对生物礁储集层特征以及与喾体系域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4.
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宗发 《贵州地质》2011,28(3):177-181,234
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素以"喀斯特博物馆"著称;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参加《贵州环境地质研究》项目,对贵州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按成因和组合形态特征将贵州喀斯特地貌分成三大成因类型和十六种形态组合类型,并以主体地貌形态为依据将贵州连片区域喀斯特地貌划分为三个喀斯特地貌区,并对各喀斯特地貌区的...  相似文献   
35.
湘西北地区露头区早奥陶世生物礁发育,主要造礁生物有蓝绿藻(包括Cyanobacteria和Girvanella)、Pulchrilamina、Calathium、Batostoma、Archaeoscyphia。主要礁岩类型有障积岩和粘结岩,主要生物礁类型有障积礁和粘结礁。根据生物礁生长发育特征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奠基阶段、生长阶段和灭亡阶段。部分生物礁生长阶段形成的岩石类型上下不同,成礁方式也不同,据此可将生长阶段分为两期。根据生物礁上覆岩石类型的不同可推测其死亡方式是属淹死型还是属渴死型;根据围岩和礁岩的接触关系的不同,可形成追赶型和并进型两种生物礁埋藏模式。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控制着生物礁的生长、发育、死亡和埋藏,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可形成生物礁不同的发育、死亡和埋藏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36.
川渝地区喀斯特石林地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川渝地区石林地貌的地质背景、形态类型、成因机制,将其分为太安式、小岩湾式、龙门山式、格萨拉式等4种型式,它们分别发育于下古生界灰岩、二叠系阳新灰岩、石炭系黄龙灰岩、侏罗系-白垩系钙质灰岩屑砾岩中,并分布于不同的气候地貌区.它们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上的高夷平面至海拔400m左右的河谷一级阶地等不同的地貌位置,说明其地貌形成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开始,经历了多阶段演化,至今仍在发展.这些石林景观都具有独特的科学与美学价值,其中一些已建立了地质公园和相关的保护区.加强对这些石林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环境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37.
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和自然地理特征,它发育于中生代泥盆系云台观组和黄家磴组,峰林集中分布区面积86km2。砂岩峰林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地貌。园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崖,其中高度超过200m的有1000多座,公园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为  相似文献   
38.
天山北麓中段山区地下水对山前平原区侧向补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山北麓中段是自治区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新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正确认识区内基岩山区对平原区有无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对于能否准确计算区内地下水补给量、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保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均有着重要作用. 1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天山北麓中段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形上由南向北发育有4个阶梯.南部高山区,终年积雪;向北的中高山区,地形陡峭;中部为低山丘陵区;北部为山前平原,山区各河流出山口后均形成较大的冲洪积扇.该区低山丘陵地带地貌主要有:①剥蚀低山地貌.构造上属第…  相似文献   
39.
《山东地质》2008,(3):60-60
在绵延八百里的沂蒙山中,有着众多的外表呈圆形状、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的“崮”,呈现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2007年,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的地质地貌专家小组把“崮”这种地貌正式命名为“岱崮地貌”,使其成为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后的第5种岩石地貌。  相似文献   
40.
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形地貌通过分配地表水分和热量制约耕地的利用形式和成效,对耕地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意义,以地貌分区的视角研究中国耕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0-2015年中国6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和地貌分区数据,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中国耕地1990-2015年的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探讨不同地貌分区下的耕地新增与流失方向。结果表明,中国耕地面积略有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7715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17851万hm2,平均每年增加5.44万hm2,每年增幅仅为0.03%。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台地、丘陵次之;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I)耕地面积最大,而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IV)耕地动态度明显高于其他地貌区。空间上呈现“南减北增,新增耕地的重心向西北移动”的特征。1990-2015年间,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IV)和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I)为耕地面积增长区,平均每年增加耕地面积分别为8.9万hm2和5.4万hm2;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区(II)和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区(V)为耕地面积减少区,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分别为5.9万hm2和2.8万hm2;而华北—内蒙东中山高原区(III)和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盆地谷地区(VI)耕地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平均每年变化仅为0.15 万hm2和0.06万 hm2。耕地流失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I)和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区(II),主要原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建设用地对优质耕地的大量占用;而新增耕地主要发生在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IV),多来自于对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