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239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17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0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7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本文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磁日变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从较强干扰背景中提取相对较弱地震地磁信息的一种新思路.具体以1998年日本岩手县北部6.1级地震为例,选用三个地磁观测台资料进行研究.利用调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各台基于多次谐波拟合的地磁日变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台的地磁日变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距震中最近地磁台的日变形态在地震前大约两周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而其他两个距离震中相对较远的观测台日变形态基本正常.最后,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上述拟合地磁日变结果,得到了各主成分及其所占能量比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地震前两周左右第二主成分所占能量比显著增加,而且距离震中最近的台站的上述变化明显高于另两个较远的台站.上述结果表明地震前两周左右检测到的地磁日变异常可能与震中附近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或孕震过程中产生的电磁信号存在一定关系,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地震电磁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2.
海科 《海洋世界》2011,(4):66-67
许多世纪以来,极光一直是人们猜测和探索的天象之谜。以前,爱斯基摩人以为那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13世纪时,人们则认为那是格陵兰冰原反射的光;到了17世纪,人们才称它为北极光(在南极所见到的同样的光称为南极光)。  相似文献   
173.
黑河实验(HEIFE)──对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一些新认识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3  
胡隐樵  高由禧 《气象学报》1994,52(3):285-296
综合介绍“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研究(HEIFE)”的概况。系统分析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它们是:(1)干旱地区地表面热量平衡的基本特征:干旱地区蒸发量很小,地表热量平衡中以感热为主.潜热可以忽略不计。(2)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参数化问题:干旱地区能量和物质湍流输送的参数化必须考虑层结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误差。(3)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现象──绿洲与沙漠环境的相互作用:绿洲的“冷岛效应”和临近绿洲沙漠或戈壁的“逆湿现象”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将加深我们对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4.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8 m,1.6 m和3.2 m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近45年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拉萨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倾向率为(0.58~0.69℃)/10a;0.8 m和1.6 m平均地温倾向率春季最大,秋季最小;3.2 m平均地温却以夏季升幅最大,冬季最小;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地温增幅更大;20世纪60-90年代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季平均地温20世纪60-70年代均偏低,80年代大部分季节仍略偏低,90年代都表现为正距平;0.8 m,1.6 m和3.2 m年平均地温均在1999年出现了异常偏暖,异常偏冷现象仅发生在1.6 m土层上,时间为1963年;夏季深层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均发生在1999年;冬季0.8 m 和1.6 m平均地温多异常偏冷年份,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1999,2002-2005年冬季3.2 m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夏、秋季平均地温的气候突变出现在1986年,冬、春季发生在1983年.  相似文献   
175.
对山东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的双震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是:M4.0现象以上中等地震双震,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峡和邢台地区及其构造附近;M5.0级以上中强震双震,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峡、邢台、临沂、菏泽这些历史和现今7级以上强震震中区附近。分析认为:双震现象可能主要与上地幔隆起、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和高应力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76.
We analyze the spectral line broadening of those magneto-sensitive lines in solar magnetized atmospheres. The broadening at the line wings is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effective width of energy levels involved in Zeeman splitting, and the broadening at the line core also originated in Zeeman splitting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Zeeman components are mixed. Therefore, the magnetoinduced or Zeeman broadening take effects on the whole line. The observed Stokes parameter data in a sunspot and outside it acquired by Solar Stokes Spectrum Telescope (S3T) are analyzed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this mechanism, and the Zeeman broadening rates are calculated for FeI6302.5 under some assumptions. Our result shows that the broadening is increased as the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becomes stronger, but the rate of increase at the line core is decreased as the field strength increases, while the rate at the wing does not show such an obvious regularity. The broadening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line core than in the wings.  相似文献   
177.
徐毅 《地理教学》2015,(6):43-44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是地理知识系统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只有理解掌握了地理概念,才能提高地理学习能力,从而发展地理思维和学科素养。因此,如何深化地理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现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有如下要求:"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  相似文献   
178.
一、地理的味道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突出的特点。王恩涌指出:“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人文要素的各种人文学科都有密切联系。”人文地理因加入了人的因素,使其综合性比自然地理更加明显,涉及面相当广。人文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它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  相似文献   
179.
180.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survey to the Quatemary paleosols, soils and weathering layers in the vast northern China and the Loess Plateau, we found some unusually special phenomena of chemical components such as unsuccessive illuvium, twin illuviums, unusually thick illuvium and multi-illuviums etc.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of CaCO3 and the data of penetrating experiment, a new theory of illuvial depth or removal depth of CaCO3 in weathering and leaching belt was construct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ime of CaCO3 removing to the illuvial depth is very short,and the effect of time factor on illuvial depth can be ignored. The theory can be taken as a credible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many ge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problems in weathering and leaching belt.When the illuvial depth of CaCO3 iS bigger than the thickness of developing belt of soil or paleosol, it can be determined that the paleosol has turned into weathering crust. When the illuvial depth of CaCO3 is bigger than the thickness of paleosol, paleosol is leaching moderately acid soil. When two, three layers or unusually thick CaCO3 illuviums exist in the same weathering section or at the bottom of the same paleosol, there were two or more periods forming paleosol and corresponding climatic stages at that time. On the basis of the equ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 annual rainfall (y) and illuvial depth of CaCO3 (x) (y = 305.5x 168.5) determined in the paper,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leosol can be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