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8篇
  免费   2627篇
  国内免费   3178篇
测绘学   1678篇
大气科学   2663篇
地球物理   1727篇
地质学   9384篇
海洋学   2613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1980篇
自然地理   3606篇
  2024年   139篇
  2023年   507篇
  2022年   710篇
  2021年   723篇
  2020年   511篇
  2019年   721篇
  2018年   452篇
  2017年   426篇
  2016年   502篇
  2015年   611篇
  2014年   1078篇
  2013年   854篇
  2012年   1033篇
  2011年   993篇
  2010年   998篇
  2009年   1073篇
  2008年   1118篇
  2007年   965篇
  2006年   1042篇
  2005年   989篇
  2004年   877篇
  2003年   817篇
  2002年   835篇
  2001年   819篇
  2000年   548篇
  1999年   535篇
  1998年   564篇
  1997年   527篇
  1996年   479篇
  1995年   429篇
  1994年   382篇
  1993年   317篇
  1992年   329篇
  1991年   261篇
  1990年   291篇
  1989年   15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基于内蒙古磴口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监测数据,分析2014年1—12月不同土层的地温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进而阐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兰布和沙漠地温及气温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时刻相对巴丹吉林沙漠提前2 h,相对东部地区滞后1 h;地温与气温季节变化特征一致,各季节地温最值出现时刻相对气温滞后1 h;(2)地温变化速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土壤深度达到70 cm以后,地温全年在0℃以上;低于0℃的5 cm地温持续时间约为4个月;(3)地温与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变化趋势一致,地温相对太阳辐射及气温明显滞后。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表明,对地温变化起决定作用的环境因子为空气温度、蒸发量、太阳总辐射、风速、空气相对湿度、降水。  相似文献   
942.
基于MODIS-NDVI、DEM和气象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并与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散量和海拔进行相关、偏相关或叠加分析,探讨FVC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FVC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呈半环状递减,FVC集中在20%以下,人类活动及径流等打破植被地带性规律;2000—2015年FVC明显改善,广泛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2001—2002年年际变化最显著;FVC与降水、相对湿度以正相关为主,与温度关系不显著,与日照时数和蒸散量主要为负相关,降水对FVC贡献最大,温度通过影响蒸散量等间接影响FVC,而土壤蒸发对蒸散量的影响大于植物蒸腾;FVC与等高线空间分布较吻合,FVC在2 800~2 900 m和4 600~4 700 m出现两个峰值,4 700 m以上FVC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943.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变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发生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干旱监测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干旱强度、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中国各区域干旱程度加重,范围增大,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干旱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区域变化,各个区域干旱变化差异显著。西南、华中、华北和华南区域干旱程度明显加重,主要是重度以上干旱次数较多。华北和西南干旱年数最多,为45年,其他地方为35~36年,华北重度以上干旱年份最多,为14年,其次是东北和华南的7年。干旱发生时间和区域也有随机性,中国各区域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干旱不仅发生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在南方湿润和半湿润区域同样发生。各区域以夏旱为主,东北以春旱和夏旱居多,华南以秋旱为主。干旱持续时间不等,有时高达9个月。有些区域年内干旱呈单峰型,有些区域为双峰型。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各个区域干旱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44.
地理环境包括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我们的家园。《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着重刊登国内外地理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成果。自创刊以来,不少学界泰斗为本刊惠赐力作,许多学坛新秀由本刊脱颖而出。办刊水平不断提高,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了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945.
946.
以贵州平塘天眼景区的天文科普型游客为研究对象,对273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教育感知并未直接导致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游客的环境教育感知会提高游客的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据此,科普型景区管理者可在"游前"对潜在游客普及景区特定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性的环境知识)以提高游客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性的环境素养);重点加强"游中"的环境教育(包括专业性的环境教育),以提高游客的"游中"专业素养和环境教育感知,进而提升其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947.
天文定位是一种重要的导航定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大地天文测量、天文航海等领域。该方法中观测恒星的选择会影响最终的定位精度,目前缺少针对同时测定经纬度天文定位算法中最优选星问题的研究。随着观测仪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观测数据的获取变得更加高效,这就要求研究最优的选星方案以达到最高的定位精度。本文借鉴卫星导航中几何精度衰减因子GDOP的概念,研究了天顶距法中恒星的数量以及分布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试验和实测数据验证得到结论:在天顶距观测误差的统计特性一定时,GDOP能够用来描述恒星的分布对定位结果影响的优劣,且观测的恒星方位角均匀分布时定位误差最小。考虑到不同高度的恒星天顶距大气折射改正残差不同,在实际测量中应尽量采用等天顶距且方位角均匀分布的恒星。  相似文献   
948.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日益加剧,土地资源环境已逐渐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荣成市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区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对土地资源进行基础性评价,在GIS技术支持下计算各项指标分值,并得出承载状态压力指数;在基础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生态条件与环境质量进行修正性评价。结果显示,荣成市土地资源环境基础性评价为可载,基于水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为临界,基于生态条件与环境质量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为可载。  相似文献   
949.
乡村人居环境是一复杂巨系统,其可持续发展力是各子系统间物质、信息与能量相互流通与交换的结果,本文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入手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1997—2015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运用发展水平(衡量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态势)、发展效率(反映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趋向可持续的快慢程度)和协调指数(反映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衡程度)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测度模型,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力并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为因地制宜践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供策略支持。结果表明:1997—2015年,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时序上总体态势向好,其中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发展效率波动剧烈,协调性稳步提高,各子系统间可持续发展力差异性较大;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在空间上总体呈现西高东低、“中心-边缘”的分异格局,区县间差异性明显,其中经济发展子系统呈“多级核心-外围”辐射圈层式差异化增长格局、生产生活子系统呈自西向东扩散式增长格局,生态环境子系统总体上先降后升,呈波浪式不均衡增长格局;从政府“制导引导”、城乡“双轮”联动、“点-极-核”整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950.
中国作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常气温升高会导致作物生长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从而造成作物产量下降,不利于农业发展。同时,作物物候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气候变化情况,对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作物物候的研究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进步以及农业产量提高都极为关键。随着全球地表气温的持续升高,作物物候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关注。论文结合作物物候的主要研究方法,综述了中国近几十年来小麦、玉米、水稻以及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变化特征以及主要的驱动因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在研究方法上,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最为普遍,其他几种方法都需要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使用。另外,作物机理模型模拟方法易于操作、可行性强,在物候研究中应用也比较多。遥感反演方法对作物生育期的特征规律要求较高,一般主要关注作物返青期。②整体上,小麦全生育期主要呈缩短趋势,而玉米和水稻全生育期以延长趋势为主。③作物物候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农业管理措施改变,其中,气候变化是主导驱动因子,对作物物候变化起决定作用,而调整农业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化对作物生育期的不利影响。作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