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02篇 |
免费 | 2066篇 |
国内免费 | 26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50篇 |
大气科学 | 1989篇 |
地球物理 | 1267篇 |
地质学 | 8876篇 |
海洋学 | 2259篇 |
天文学 | 45篇 |
综合类 | 1843篇 |
自然地理 | 30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409篇 |
2022年 | 573篇 |
2021年 | 554篇 |
2020年 | 412篇 |
2019年 | 527篇 |
2018年 | 353篇 |
2017年 | 348篇 |
2016年 | 414篇 |
2015年 | 482篇 |
2014年 | 908篇 |
2013年 | 720篇 |
2012年 | 884篇 |
2011年 | 856篇 |
2010年 | 890篇 |
2009年 | 977篇 |
2008年 | 970篇 |
2007年 | 817篇 |
2006年 | 944篇 |
2005年 | 882篇 |
2004年 | 792篇 |
2003年 | 775篇 |
2002年 | 801篇 |
2001年 | 774篇 |
2000年 | 512篇 |
1999年 | 498篇 |
1998年 | 510篇 |
1997年 | 485篇 |
1996年 | 433篇 |
1995年 | 385篇 |
1994年 | 340篇 |
1993年 | 281篇 |
1992年 | 290篇 |
1991年 | 236篇 |
1990年 | 258篇 |
1989年 | 138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4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信阳地震台水管倾斜仪EW分量2016年5月出现加速E倾变化,为确定异常性质及产生原因,从观测洞室环境、仪器观测系统、气象数据、环境干扰等进行调查,并采用有限元法和不规则荷载模型,计算台站附近的信阳林业学校拆迁荷载变化对水管倾斜仪观测的影响,最终判定本次异常为林校拆迁所致。 相似文献
972.
973.
974.
居住区热环境状况是影响局地微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居住区地物的热环境特征,对于了解和改善微气候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揭示居住区热环境特征,本研究使用热红外成像仪对北京市某校园居住区进行观测,获取了夏季不同天气状况下(晴天、阴天、多云)的24 h热红外影像数据。依据各天气数据和地物属性,系统分析了各地物日变化规律,并通过垂线法判定邻近地物的温度边界范围,进而揭示出地物间温度交互特征。结果如下:① 太阳辐射是影响地物白天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与地物温度呈正相关性;在多云天气下,地物的最高温度滞后至16:00出现,且地物温度曲线呈现连续的“锯齿状”升降趋势,云层的大量运动是导致多云天气下的地物温度波动变化的关键因素;沥青道路在夜间的温度均高于其他地物,并且夜间持续放热,提生周围环境温度;阴影能够有效减少地物吸收的太阳辐射量,降低地物表面温度;植被的冠层厚度与地物温度呈负相关性,因此增加居住区内绿植的冠层厚度,增大区域阴影面积有助于改善局地微气候;② 树木和裸土在06:00和14:00的温度交互作用强烈,表明在地物交界处,全天持续发生显著的热量交换;而夜间至凌晨,草坪与人行道持续进行热量交换,帮助降低路面温度,缓解周围高温状况。 相似文献
975.
976.
环境星CCD数据大气校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S模型和同步气象资料,对国产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 A的CCD1传感器数据进行了大气校正和反射率反演。同时对CCD1传感器1~4波段大气校正前后的反射率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大气校正后的1~3波段的地面反射率明显降低,4波段的地面反射率升高;利用同步野外实测地面数据对大气校正后的反射率数据进行了检验,两者结果基本一致;此外,还进行了定量化误差分析,以同步野外实测地面数据作为标准,将大气校正后的反射率数据与之对比,分析了可能带来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利用6S大气校正方法能够有效去除HJ-1 A星CCD图像的大气影响,获取地物绝对反射率。 相似文献
977.
978.
华南地区小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华南地区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以规划的方法控制该区小流域水污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从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的基本定义出发,重点分析了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的一般规范及其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小流域进行水环境污染控制时必须加强环境意识,提高环境工作者素质,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更符合华南地区小流域的水污染控制规划道路,为华南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79.
980.
新近纪和古近纪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中国古近纪聚煤盆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区,是全球性环太平洋聚煤带的组成部分。中国海域区含煤沉积盆地虽然也属于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类型,且成群出现,但总体构造背景有利于含煤沉积的持续发展,盆地群连续性好,含煤沉积厚度大,如琼东南盆地、东海海域西湖凹陷,含煤沉积厚度达1km以上,这是陆上区古近纪含煤盆地所不能相比的。研究表明,海域区的聚煤盆地内大多由若干凹陷组成,为聚煤凹陷,可分为两大类,即半地堑凹陷和地堑凹陷。根据成煤盆地的水体深浅又可分为深水半地堑凹陷和浅水半地堑凹陷,地堑凹陷均为深水凹陷。盆地内表现为明显的两个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和陡坡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占绝对优势。在潮坪体系的潮上带和潮间带沼泽,利于聚煤作用的广泛发生。泥炭的堆积可能存在两种形式:原地堆积和异地堆积。由于盆地构造的频繁活动异地堆积可能是海域区聚煤盆地成煤作用的重要形式。海域区巨厚的含煤沉积为海域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又由于含煤地层埋深大,煤的变质作用程度相对较高,成为良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