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56篇 |
免费 | 1493篇 |
国内免费 | 13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8篇 |
大气科学 | 956篇 |
地球物理 | 1167篇 |
地质学 | 3031篇 |
海洋学 | 889篇 |
天文学 | 252篇 |
综合类 | 381篇 |
自然地理 | 5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95篇 |
2023年 | 239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240篇 |
2020年 | 243篇 |
2019年 | 227篇 |
2018年 | 176篇 |
2017年 | 187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189篇 |
2014年 | 304篇 |
2013年 | 254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292篇 |
2010年 | 271篇 |
2009年 | 306篇 |
2008年 | 311篇 |
2007年 | 258篇 |
2006年 | 303篇 |
2005年 | 276篇 |
2004年 | 224篇 |
2003年 | 197篇 |
2002年 | 213篇 |
2001年 | 183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151篇 |
1997年 | 181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44篇 |
1994年 | 127篇 |
1993年 | 115篇 |
1992年 | 108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81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6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对1992~2008年间各期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分析华北地区网区重力场的演化特征,总结震前异常的形态、持续时间和变化幅度,指出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生地震的部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华北地区重力场总体变化不具明确规律性;大量测点存在明显的背景性趋势性异常变化;重力场变化与网区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联系密切,较明显的重力场异常反应多发生在震前2年左右时间,且常伴有大面积高值异常区出现。重力变化0线、高梯度带、异常中心(含极值)附近是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震的部位。 相似文献
42.
43.
东海近3.5万年来古海洋环境变化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AMS~(14)C测年及浮游有孔虫δ~(18)O和δ~(13)C资料,分别利用U_(37)~K,∑C_(21)~-/∑C_(22)~+和Pr/Pn恢复了近3.5万年来冲绳海槽的古海洋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近3.5万年来,冲绳海槽经历了7次较强的气候变冷事件(C1~C7)和9次陆源物质减少事件(e1~e9),其中的G1相当于全新世中晚期冷事件,C2~C4和C7分别相当于H1~H4事件,e1,对应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降低.H事件发生时,陆源物质供应显示增加的趋势.气候变冷导致河流输运陆源物质的能力减小,冬季风输运陆源物质的能力增强,H事件与东亚冬季风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25.8~15.5kaBP)还原环境发生剧烈波动,强还原事件(R1~R3)对应于SST的降低和陆源营养物质的增加,而弱还原事件(O)对应于陆源营养物质的减少.还原环境的变化与表层生产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4.
45.
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该项研究在砂岩油藏研究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成因、岩性和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使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说明各类动态资料对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较为重要.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并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6.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的CSEOF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月平均Argo温、盐度剖面、纬向风和Ni o3.4指数等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距平场具有显著的东-西向反位相振荡,且这种振荡除了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较强的准2a振荡。此外,热含量距平场还存在着负-正-负的三极式经向模态,该模态除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显著的准4a振荡。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含量的准2a振荡与ENSO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有1—2月的滞后响应。 相似文献
47.
48.
盐藻SOD的盐适应性与物质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验分析了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盐藻SOD活性及其与细胞密度、β-胡萝卜素积累和蛋白质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0~120 g/L的盐度范围内,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SOD活性极显著地增强,说明盐藻SOD是一种高盐适应酶.盐藻SOD活性与细胞密度及物质积累关系密切:在SOD活性为0.710×108 cells-1·min-1左右时,盐藻细胞密度、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的积累量都最高,而在SOD活性较低或较高时,盐藻细胞密度、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的积累量都较低.可能适当盐度下SOD的活动较好地保护了盐藻体内物质积累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49.
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区域间的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距究竟是起了扩大作用,还是缩小作用,已有的研究并没能形成一致的结论。基于中国的转型背景,认为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应的配套政策构成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制度约束,这种制度约束使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流动方式不同。进而分析了劳动力流动方式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转型期中国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尽管流动方式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