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7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13篇 |
海洋学 | 5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对大亚湾3种重要经济鱼类包括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平鲷Rhabdosargussarba和细鳞Theraponjarbua的多项温度指标进行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驯化温度为25—33℃条件下,黑鲷、平鲷和细鳞3种鱼类的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4.96─36.42,34.78─35.62,38.75─39.39℃;最高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6.35,35.52℃和39.32℃;临界热最大值分别为38.08─40.50,38.28─40.40℃和42.40─43.64℃;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8,28℃和32℃;生长的最高周平均温度分别为30.78,30.51℃和34.44℃;短期暴露最高温度分别为34.04,33.57℃和37.90℃。根据黑鲷、平鲷和细鳞的多项温度指标,结合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分析和大亚湾基本环境特征的调查资料,就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渔业资源影响的热效应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深入研究雷电产生的微波热辐射特征,从2016年初夏开始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在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实验基地开展了连续4年的观测实验,根据雷电热效应的特征,制定了观测方案,并为地基微波辐射计设置了“引雷观测模式”。结果表明,地基微波辐射计具有对雷电热效应产生响应的能力。2017—2019年,辐射计一共成功捕获了30次人工触发闪电,观测效率逐年增长,平均为71.4 %;微波亮温脉冲幅度的最大值约125 K。结合其中28次触发事件的雷电流数据,分析了亮温脉冲幅度和雷电流积分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发现了最大亮温脉冲幅度与总电流作用积分之间可能存在指数关系。根据亮温观测数据估算了雷电热效应的持续时间,平均约0.5 s,其中25次触发事件的雷电流热效应持续时间与雷电流持续时间变化较为一致,相关系数约0.73。 相似文献
15.
为了快速测定环境空气中硫酸雾,采用快速简易的温度-滴定法进行了实验.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及其实验方法,并对其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以四川三台钙基膨润土为例,采用热重(TG/DTG)、差示扫描量热(DSC/DDSC)同步热分析技术系统研究升温速率对粘土矿物加热过程中热效应特征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可将三台钙基膨润土的热分解过程可分为表面吸附水(114.1℃左右)和层间水(约181.9℃)失去,羟基的脱出(约651℃),蒙脱石晶体结构破坏(876.8℃)等3个阶段。证明升温速率对TG,DTG,DSC,DDSC等曲线热效应特征均有显著影响:(1)热失重(TG)是一种相对热失重,其结果与升温速率成反比,升温速率越慢,热失重越逼近绝对值,升温速率越快,热失重率越小。(2)加热温度≤400℃时,DTG,DSC曲线的分辨率与升温速率成反比,低升温速率有利于粘土矿物脱水反应类型的辨别;在400℃~900℃时,DTG,DSC的分辨率与升温速率成正比,提高升温速率有利于粘土矿物脱羟基反应的分辩。(3)加热温度≤400℃时,与TG,DTG,DSC等曲线相比,DDSC曲线中对粘土矿物脱水反应的分辨率最高;在400℃~1 100℃时,升温速率对粘土矿物脱羟、相变反应中DDSC曲线热效应特征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近地层80 m铁塔逐时温度、辐射和5 minPM10浓度、黑碳(BC)质量浓度、散射系数等数据,结合地面常规气象数据筛选出四季沙尘过程,剔除云的影响,以每次沙尘过程的晴空为大气背景值,分析沙尘气溶胶对低层大气的加热效应.结果表明,沙漠腹地沙尘过程对低层大气日平均温度有显著的增温效应,扬沙在冬、春季最剧烈,日平均温度分别高出晴空3.4和3.8℃,沙尘暴其次,浮尘最小.沙尘过程显著地增大了大气逆辐射量,沙尘暴日平均为晴空的1.24倍,扬沙为晴空的1.21倍.沙尘影响低层大气温度梯度分布,显著缩短了大气的逆温时间,减弱了逆温强度.沙尘过程对低层大气增温的原因,春季是大粒子浓度的显著增大,冬季是吸收性粒子的增多,而夏、秋季则为小粒子浓度的增大和散射系数的增大.低层大气温度梯度在扬沙天气随PM10的增加而减小,主要由低层10m以下大气温度变化引起;浮尘天气主要与小粒子浓度关系密切,其影响高度最大,春、夏季可以达全层80 m,秋、冬季也可超过32 m;沙尘暴一致性较差,除秋季外,均由2 m以内温度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20.
日震学是太阳物理的一个前沿分支学科,是根据太阳振动的观测来研究太阳的内部结构与运动的一种方法学。太阳5min振动频率的理论计算和实测之间存在的显著偏差和振动模的激发问题一直是困扰日震学的两大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仍然没有解决。然而太阳的表面层内绝热假设条件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偏差,我们认为绝大多数标准太阳模型的P模频率计算忽略了非绝热效应对频率的影响,忽略了振动的激发和衰减机制以及缺乏振动与对流湍流相互作用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发展非绝热理论来处理太阳5min的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