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38篇 |
免费 | 1626篇 |
国内免费 | 4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2篇 |
大气科学 | 423篇 |
地球物理 | 1385篇 |
地质学 | 2123篇 |
海洋学 | 677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563篇 |
自然地理 | 59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114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208篇 |
2021年 | 227篇 |
2020年 | 213篇 |
2019年 | 225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177篇 |
2016年 | 172篇 |
2015年 | 195篇 |
2014年 | 325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290篇 |
2011年 | 251篇 |
2010年 | 234篇 |
2009年 | 236篇 |
2008年 | 235篇 |
2007年 | 233篇 |
2006年 | 185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179篇 |
2003年 | 188篇 |
2002年 | 184篇 |
2001年 | 197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129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37篇 |
1994年 | 150篇 |
1993年 | 121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99篇 |
1990年 | 125篇 |
1989年 | 105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5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改变了长江口自然环境,导致周边水下地貌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选取长江口九段沙周边浅滩区域作为研究区,搜集不同年份的海图资料,利用GIS技术进行地貌演变空间分析。分析发现:自2001年一期工程完工以来,九段沙周边浅滩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冲淤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沿着南导堤堤坝泥沙淤积明显,导致南导堤北侧丁坝内形成淤积带,九段沙尾部沿着堤坝形成淤积带;江亚南沙下沙阻挡作用,使得上游来水在沙头处分流,在两股水流的作用下,九段沙西南侧分别形成两条平行的淤积带和冲刷带。 相似文献
32.
33.
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地震土压力振动台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震区路基挡土墙震害表明,地震动荷载作用下重力式挡墙的位移、破坏与基础场地形式有关,除岩质场地和土质场地挡墙所共有的外倾形式,土质地基挡土墙还表现有整体推移及下部向外推移的倾转变形等复杂模式,因此地震土压力大小及分布也将受到这种复杂土-结相互作用的影响。基于碎石土及风化花岗岩填料的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大型振动台模型实验,对挡土墙地震土压力及变形模式开展了对比研究,发现在强震作用下,土质地基挡墙因基础约束较弱而产生位移,并伴随明显的墙—土分离现象,致使实测地震土压力较之抗震设计规范计算值偏小(0.4g峰值加速度下约小6%~15%),但作用点高度变化不大。由实验结果与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值的安全系数对比,认为对土质场地挡墙的地震土压力计算,按现行国内抗震设计规范基本能满足实际工程抗震设计需要;对于地震区挡墙设计,在允许挡墙发生少量容许位移的前提下可采用内摩擦角较大、自稳能力更好的墙背填料以减少地震土压力。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1992~2008年间各期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分析华北地区网区重力场的演化特征,总结震前异常的形态、持续时间和变化幅度,指出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生地震的部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华北地区重力场总体变化不具明确规律性;大量测点存在明显的背景性趋势性异常变化;重力场变化与网区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联系密切,较明显的重力场异常反应多发生在震前2年左右时间,且常伴有大面积高值异常区出现。重力变化0线、高梯度带、异常中心(含极值)附近是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震的部位。 相似文献
35.
在对现有几种同类传感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子经纬仪的重力方向传感器方案。在理论上论证了这一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成功地研制出了这种传感器。 相似文献
36.
《地学前缘》2017,(2):40-53
研究发现,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基本都发育于全球或区域规模的大型构造带,产于强烈构造变形带中相对较弱应变的部位。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明显的构造变形,这成为追索构造应力-应变作用和探讨形成构造环境与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本研究用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进行野外观察、岩石变形-应力测算及构造校正测算。其结果显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在23~55km之间。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的锆石SHRIMP年龄显示,具有环带的内核高压矿物年龄大于680 Ma,而其含柯石英幔圈里超高压变质矿物在(231±4)Ma形成,角闪岩相等退变质矿物形成在(211±4)Ma,可见超高压变质发生在陆缘和陆内的地质环境。综合研究其岩石矿物的Sr-Nd、O和He同位素含量,有力证明了岩石的壳内成因特征。深钻孔岩心的岩石矿物学系统显示,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几公里宽范围里的各类围岩普遍含有柯石英等高压-超高压矿物包体。上述实际资料,用超高压变质的"深俯冲-折返"模式已经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本文提出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增压壳内成因模式",认为这些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发育在陆内地块之间的强烈构造挤压环境。在230Ma左右,由于构造压力与重力压力叠加致使局部达到超高压及相应温度等条件,特别是当p≥2.8GPa时,变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得到满足,可以在23~55km深处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后经应力松弛和拆离构造,岩石又逐步抬升并发生退变质作用。也可以说,该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构造物理化学成因。 相似文献
37.
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基准框架内改进与更新原有的大地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的建设道路及解决原则。 相似文献
38.
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和自然地理特征,它发育于中生代泥盆系云台观组和黄家磴组,峰林集中分布区面积86km2。砂岩峰林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地貌。园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崖,其中高度超过200m的有1000多座,公园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为 相似文献
39.
青藏高原在南侧印度板块和北侧欧亚板块的双向挤压下整体抬升,边界挤压力所作的功增加了高原内部重力位能.但高位能态的物质会不断向重力势能最小的平衡态转移,并产生流变变形.由于受南北边界的挤压力约束,高原内部的高位能驱使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地体产生东西向伸展变形.利用三种不同方法对青藏高原重力位能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一定流变学条件下,青藏高原目前所具有的重力位能可以产生各地体中观测到的地表构造变形速率. 相似文献
40.